包特读何怀宏《选举社会》丨科举是“古代高考”吗?

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中国的科举人物大概有40%左右来自农村,而直到20世纪,美国和俄国的农业农村人口,还只能诞生不到10%的科技和文化人物。

责任编辑:刘小磊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 (本人供图/图)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直到今天,人们在流行文化中依然使用大量来自科举制度的词语来表达高考或公务员考试中的对应概念,比如将地区高考第一名称为“状元”,将考中重点大学称为“金榜题名”等。但是,科举考试和今天的高考真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吗?

近日,我阅读了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的专著《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本书详细记述并讨论了从西汉察举制开始,到清末科举制度结束的全部历史。当然,书名里的选举,并非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通过投票方式选择领导人或管理者的制度,而是指中国古代官员任命选拔制度中前期的“荐选-察举”制和后期的“考选-科举”制的通称。

作为经济学者,我不仅从书中收录的文字记录中收益匪浅,更从作者细心整理的数据中获得很多启发。比如,在察举制度下,秀才,或者说茂才,其实是非常稀缺也非常值钱的一项功名,在西汉和东汉时代,郡国二十万人口(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的行政单位)每年可以举一名孝廉,这样全国一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蓁蓁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