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转折年:要在形成问题前解决养老保障之困

“单纯的保险制度的设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从保险向福利方向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与社会保中心韩克庆副教授说。

责任编辑:傅剑锋 实习生 卢丽涛

改善针对老年人的医保、养老保险体系,被诸多学者们认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最重要的社会政策。

老年人的问题还没有对社会稳定形成冲击,不能成了社会问题后再去想办法解决,到时候就十分被动了。

应对老年社会最重要的是资金保障,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应该着眼于民生,真正为老百姓着想,钱花在老百姓身上。

该如何为老龄社会减负?

上海律师王卫东,很想把住在武汉的老母亲接过来。但疾病缠身的母亲却不愿意:“我这一身老毛病花不少钱,来上海不方便报销。”原因很简单,目前全国各地的医保各有领地,武汉的医保无法迁到上海来。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委莎认为:“这已经成为限制不少城市空巢老人和异地子女团聚的重要原因。”

深圳就是这样的典型。这个涌入了近千万外地人的城市,越来越多青年人的父母,也在退休后来到这里,异地医保不能转移带来的不便也尤为突出。

王连江是浙江诸暨人,退休后迁至在深圳工作的儿子那里,但每年做体检却要赶回浙江诸暨。

另有不少老人本来享受医疗保险,一旦退休,去外地投奔子女,看病吃药就都不方便报销了——这些担子,不可避免地会压在子女身上。

这只是老年人医保困难之一。多份人口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34亿人,人口比重增长到16%。中国社会将进入“未富先老”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下,两个独生子女结合 “双独婚姻”是普遍情况,家庭养老负担将日益加重。有学者推算,最大的可能是:一对夫妇养育老人与子女12个人。

故而,改善针对老年人的医保、养老保险体系,被诸多学者们认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最重要的社会政策。

2008年12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社会保险法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其中最受关注的一项修改,即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由一审时的省级统筹,改为实行全国统筹。直到今年2月15日,都会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建议。

该草案规定,涉及累计缴费年限的养老、医疗、失业三险关系均可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或分段或累计计算,而全国统一的个人社会保障号码即身份证号。牵绊劳动者们跨地区换工作的社会保险,有望跟随本人转移接续了。

养老保障隐忧待解

几乎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另外,据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即将上报国务院审批我国农民养老保险试点方案指导意见,会安排部分中央财政,用于农民养老保险,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使农民养老保险达到80%的覆盖面和60%的参保率;下届政府任期内,这两个数字将分别提高到100%和80%。

这些转变,无疑是个福音。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2009年,注定是社保制度面临重大转折的关键一年。没有完善的社保制度这个安全网,人们的私人消费支出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增长。从这一意义上,社保的健全可能成为拉动内需和就业的长效机制。

但这并不能减弱学者们对相关问题的担忧。

以老年医疗保障为例,我国实行的是城乡分割。虽然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对老年人有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有的单位经济效益差,有的企业已关闭或破产,退休职工关系转入街道管理,有些单位干部不重视老年人医疗保健工作等,使得这些优惠政策不能实施。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说,“现在,老年人的问题还没有对社会稳定形成冲击,不能成了社会问题后再去想办法解决,到时候就十分被动了。”

在他看来,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快,老人异地流动越来越强,如果制度又不配套,不尽快寻找解决老年人医疗保障的长效机制,就会逐渐形成社会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孩子为父母的基本生活“埋单”不成问题。而且城市中的老人,多数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然而,退休人员收入低、医疗消费高的一低一高两个客观条件的相互制约,决定退休人员是医疗保险消费群体中的特殊人群。

医疗和养老是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的,老人真正担心的是看病没有钱,如果有好的医疗制度的话,养老就不存在问题了。

所以,唐钧认为,老年社会最重要的是资金保障,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应该着眼于民生,真正为老百姓着想,钱花在老百姓身上。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与社会保中心韩克庆副教授说,“单纯的保险制度的设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从保险向福利方向转变。”

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功成还认为,应立法明确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担保责任、分担财政责任以及公共管理责任,还要监督、管理好社保制度良性运行。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