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城市越来越像了?一位生态学教授眼中的“大树进城”

相隔一千多公里的上海和重庆,城市绿化竟然非常相似,植物的地域性指向,似乎完全消失了。

以前还有一种现象,各个城市都很喜欢移栽大树。我们经常会在城市里面看到树冠被罩着黑色防晒网、树干被很多棍子撑着、树上还吊着很多营养液,有人称它们为“拄着拐棍、戴着帽子、穿着秋裤、输着液”。

责任编辑:钱昊平

植物总是承载着一个地区共有的集体记忆。在重庆,普通人对城市的记忆总离不开扎根在石缝中、随处可见的黄葛树;而在南京,大多数人记得的是中山陵蔚为壮观的雪松。

但当城市的路边都种上了悬铃木,公园里都是一汪水旁长着睡莲、荷花、芦苇,小区门口种着差不多的苏铁和棕榈树,城市和城市之间还有差别吗?

杨永川是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一次偶然,他发现相隔一千多公里的上海和重庆,城市绿化竟然非常相似,植物的地域性指向,似乎完全消失了。

在进一步研究中,杨永川发现,这种相似不止存在于上海和重庆之间,全国多个城市都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我们的城市会变得越来越像了?”在杨永川看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它受到经济、政治、生态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日,南方周末记者对话杨永川。

重庆市树黄葛树集中落叶 山城春色似秋。 (人民视觉/图)

“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好像不存在了”

南方周末:你是怎么发现城市的绿化建设具有相似性的?

杨永川:我是重庆人,但读书时没怎么在重庆待过,所以刚毕业时对重庆还是比较陌生的。2005年,我从上海读完书回到重庆,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个城市的绿化很像。

我是研究生态的,对植物特别敏感。上海和重庆处于不同的气候带,但你在城市里走,就会发现路上的行道树、公园里面的植物,好像都差不多。我就想做一些调查,看看城市之间的绿化到底有多像?两个城市的情况可能说明不了问题,于是研究范围被拓展到了沿着长江的11座城市。

做研究前,我先在办公室查了一下11座城市的市树和市花分别是什么。市树、市花是老百姓在城市里见到最多的、最喜闻乐见的植物,也最有代表性。半小时后,我查完了,结论是比较震惊的:太像了。

11座城市处在两个气候带上,但贵阳、长沙、南昌、杭州、上海5个城市的市树都是樟树。昆明和上海,一个在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相距两千多公里,气候带也不一样。而玉兰在昆明是市树,到了上海,就变成了市花。我觉得很奇怪,这种相似是因为城市的自然环境本来就相似?还是受其他因素影响?

南方周末:除了市树市花,你还因为什么事情感到两个城市很像?

杨永川:植物和环境具有很好的配对关系,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植物。但在国内,你会发现,北京、上海、重庆,路边的很多行道树种的都是悬铃木。如果只看街道的照片,你根本分辨不出这到底是哪座城市。在城市中,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好像不存在了。 

南方周末:所以后来你又做了更细致的研究?

杨永川:为了弄清楚城市树木之间的相似是不是因为自然环境造成的,我和学生们通过学位论文、公开发表的文章和研究报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