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亭湖月,惠州穿越看东坡

不过是公事公办的规矩文字,居然读得鼻子一酸,好像井底突然泛起微澜。在很多名胜古迹,都能触摸到类似的虔诚,它好像已经进入国人的基因。

官员有爱在民,总会被百姓拥戴。假如他还有不同寻常的文采风流,那就会让人由敬而陡增爱与惜。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1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杨嘉敏

故居已成东坡祠

苏东坡从北疆边城定州南下,经过半年长途奔波,于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抵达惠州。同行的有幼子苏过、侍妾朝云与两个老婢。这个当年的边远小城,会怎样对待曾经的高官、如今的谪臣和名满天下的诗人?

东坡引发的动静似乎不小,大家惊讶、感叹又热情地迎候他,“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让他觉得惠州并不陌生,仿佛曾经旧游。后来,因为山水秀邃、人情温暖、蔬果美味,东坡多次表示对此地的喜欢。他已被朝廷唾弃,明哲保身之辈自然懂得见风使舵,但是总有一些心存爱戴的官吏乐于亲近东坡,为之提供方便,还不时送来米面茶酒等。两任知州詹范、方子容都是仁厚君子,非常喜欢跟东坡交往,十分照顾他。

东坡的种种善举则让人念念不忘。他到惠州一年后衣食渐窘,仍多次捐资,助修桥梁,营造义冢埋葬无主尸骨,施舍药物治疗瘴毒,帮助农夫改良农具……因为东坡的一些建议言之有理,缴税不公、军民杂居等许多积弊得以消除,惠州和广东的民众因此受惠。谪臣通常都闭门索居,以免招惹麻烦。东坡同样尽量谨小慎微,却忍不住要兴利除弊,确实如弟弟子由所言:“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惠州人当然也一直记得,东坡来此不到三年,却留下五百多篇()诗文。

惠州西湖边的苏东坡塑像 (视觉中国/图)

12月中旬,在川西平原已经要用羽绒服御寒,惠州街上的多数人却只需一件薄外套。出租车师傅是个小伙子,穿着短袖T恤,他说最冷时不过添件长袖而已。可以想见此地夏天的炎热。

晚年才来到岭南的东坡,不太适应惠州的闷热潮湿,他多次提到此地的暑溽、秋热难耐。东坡选择在江边小山白鹤峰建房,也是希望新居地势稍高,能够相对凉快、干燥一些。当然,老人因此必须忍受外出时爬坡上坎之劳累。

白鹤居花了十来个月建造,耗尽积蓄。本以为可以终老于此,东坡却只住了三个月就不得不离开——绍圣四年(1097)二月十四日迁入白鹤居,阔别近三年的长子苏迈、次子苏迨带着三房家眷从宜兴南下,一家三代终于团聚。但闰二月十九日朝廷就追贬东坡为琼州别驾,四月十七日正式接到移居海南的诏令,两天后苏过陪他启程。

苏迈带着其余的家人长住白鹤居,直到元符三年(1100)父亲从海南遇赦北归。此后,惠州人将白鹤居改为东坡祠,供人瞻仰。州、县的主要官员上任,总会拜谒东坡祠,他们中的很多人痴心迷恋东坡。从北宋立祠至清末的810年间,东坡祠有过三十多次重建、扩建或维修,现在的东坡祠是2018年完成重修后开放的。

之前曾经疑惑,白鹤峰到底有多高呢?估计不会突兀耸立吧,否则,六十来岁的东坡,出门岂不是太辛苦。后来看到惠州学者张友仁的《惠州西湖志》说,白鹤峰高五丈。算来差不多五层楼高,还好,不觉舒了一口气。

惠州苏东坡祠 (卢向前/图)

营造白鹤居时,东坡请友人程天侔帮他找一些大小适中的树木,柑橘、松柏、柚子、荔枝、杨梅、枇杷、含笑,都可以。它们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很多还是蜀中常见的。

东坡莳花弄草的兴致很高,白鹤居被植物环绕,他在诗中表示满足:亲手种的松柏都发了新枝,门外橘花开得鲜丽,墙头荔枝已经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