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之女邓小岚:一名革命后代和一个河北村庄的18年

这无疑是邓小岚和马兰小乐队的“高光时刻”:44名来自阜平山区的孩子组成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希腊语演唱了《奥林匹克颂》,其中8人是马兰小乐队的成员。

“小提琴声伴随了她成长,为她排解孤独与忧愁,陪伴她度过了文革中痛失父亲、遭受严酷打击的至暗时刻,也给她带来很多快乐与安慰。”

现实问题是,村里没钱,往往只能出人工,“包括她建月亮舞台、音乐城堡,咱没有那个水平,也没有资金,都是邓老师带着一步一步做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4月14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吴筱羽

2011年6月29日,河北阜平县马兰村,邓小岚和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合奏练习。 (视觉中国/图)

20224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148人的表彰名单中,有一个名字被方框标注——邓小岚,321日晚,病逝于北京天坛医院,享年79岁。

新华网发布的照片中,邓小岚一头银发,戴着眼镜,双手合在胸前望着前方微笑,看起来温柔又快乐。下方,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在北京冬奥会上演出的合照。

邓小岚是合唱团的领队。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她领着来自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的44名孩子,用希腊语唱了《奥林匹克颂》。阜平县马兰村,是她投入了生命中最后18年的地方。

成为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领队前,邓小岚另一个为人所知的身份是“邓拓之女”——邓拓是著名新闻工作者,曾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小岚的母亲丁一岚也曾是《晋察冀日报》的一员,后又担任了开国大典的播音员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首任台长。

父辈的经历对邓小岚影响颇深。邓小岚1999年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2003年加入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2016年成为会长。20222月底,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的成员,参加了《晋察冀日报》创刊85周年暨邓拓诞辰110周年纪念展。

在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副会长陈华印象里,这是邓小岚最后一次公开活动。

“和生死相遇的前辈们再次相聚”

邓小岚的骨灰将被安葬到马兰村,时间原本定在清明节。

妹妹邓小虹说,虽然姐姐并未留下这样的遗嘱,但在生前,她曾多次向家人和马兰村村民流露过这样的想法。姐姐去世后,阜平县领导和马兰村民代表赶到北京,并表示希望能把她安葬在马兰。

家人们同意了,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骨灰安放仪式暂缓。

对邓小岚而言,马兰村是特殊的:这是父辈们战斗过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阜平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边区政府所在地。193712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在阜平县城创办了《抗敌报》;194011月,《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19384月,邓拓被派到《抗敌报》社任报社主任兼总编辑直至《晋察冀日报》终刊。

陈华的父亲陈春森是《晋察冀日报》编委和编辑部负责人之一,也是为数不多与邓拓一起、完整经历了整个《晋察冀日报》发展历程的人。陈华说,《晋察冀日报》是晋察冀边区党委的机关报,承担着传递信息和调动群众抗战的作用,报纸上也会更新最新的战报:“当时整个晋察冀边区,包括军队、政府、老百姓,都看这个报纸。”

“哪儿的敌人被消灭了,哪儿又打胜仗了,什么地方的群众发动起来了,抗战中的英雄人物等,报纸都发消息。包括春耕、秋收,都在报纸上报道。”陈华说,《晋察冀日报》的发行量一度达到5万份。

从创刊到19486月和晋冀鲁豫边区的《人民日报》合并为全新的《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经历了十年的“游击办报岁月”。邓小虹说,十年间,马兰村是《晋察冀日报》驻扎次数最多、累计驻扎时间最长的村庄。

邓小虹曾撰文回忆邓拓在马兰村办报的经历:1939年的春天,报社第一次来到深山中的马兰村,许多村民主动献地、捐木材、出工出力,在山沟里盖起了二十几间厂屋供报社印厂使用;战争年代,为了保护报社,19名村民遭日军杀害;在1943年秋季的反扫荡战斗中,报社遭遇日军,有7名同志牺牲后埋葬在马兰村的山崖下。

1997年,邓小虹和邓小岚一起回到马兰村,瞻仰烈士墓时,村里的老人告诉她,这块墓地是邓拓选的。“这里紧邻马兰村路,依山傍水,山顶还有一块凸出的巨石,形似一个鹰头在守护,他(邓拓)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说,‘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此地风水甚好!’”邓小虹在文章中写到,烈士墓上镌刻的,则是邓拓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奎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