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文旅进行时:看见历史,把玩文物

通过AR技术,山西博物院的役夫俑“活了”。他高鼻深目,头戴圆顶毡帽,留着小八字胡,右手紧握拳向上高举,似乎正费力牵着身后的骆驼。脑袋微斜着的他眨着眼睛,嘴巴一张一合地说自己“平时游走在这天地间,饿了就吃肉,冷了就喝点烈酒,累了就枕着漫漫黄沙与月亮聊天”。

(本文首发于2022年5月19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悠翔 实习生 王卓颖 王瑞雪

百度增强现实技术部从圆明园遗址上重新构建虚拟影像(概念图)。 (资料图/图)

2022年五一劳动节,杭州市良渚博物院推出了“五千年前的劳动节体验券”。

这张体验券由Rokid AR眼镜实现。戴上眼镜后,参观者看到的不再只是文物本身,文物之上同步显示出了五千年前的场景——既有河道里划着竹筏与小舟的先民,也有正在进行玉器与陶艺制作的村落。

这套导览系统于2020年国庆节开始启用。那一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博物院成为全球首家启用AR眼镜导览的博物馆。

AR,全称“增强现实技术”,是指透过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精算,加上图像分析技术,让屏幕上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场景结合与交互的技术。

大多数人最“熟悉”的AR应用,或许是钢铁侠斯塔克变身后头盔中的AR显示器,显示他在战斗中需要了解的环境观测数据。应用在文旅场景中,AR眼镜显示出来的,则是对参观场景的介绍与复现。

戴着AR眼镜的博物馆参观者仍能看到文物本身,但眼前同时会出现文物的虚拟成像,将玻璃展柜里无法被真切看到的文物侧面与细节一并展示。体验过Rokid AR眼镜导览的用户在小红书上评价道:“有种文物复活的感觉,仿佛自己和五千年前的人类共同呼吸,眼前的小烦心事突然都不重要了。”

重建两座“圆明园”

“我作为一个农民,建设圆明园,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强大,看到中国农民的爱国。”横店影视城创始人徐文荣在退休之后,花费300亿元在浙江横店建造了圆明新园。

徐文荣在横店建起的第一座影视城,是“19世纪南粤广州街”,供导演谢晋1996年拍摄迎接香港回归的历史题材影片《鸦片战争》。八年后,徐文荣读到法国记者伯纳·布立赛写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著作《1860:圆明园大劫难》,“触动很大”:“圆明园被洗劫是中国的耻辱,现在法国人都承认错误了,为什么不重建起来呢?”

圆明园,曾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是清代的皇家园林,也是雍正到咸丰五朝清帝治国理政的中心,地位不亚于紫禁城。1860年遭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后,园林中只剩下断壁残垣。

从徐文荣宣布重建计划到圆明新园最终开放参观,历时11年。圆明新园按1∶1的比例恢复了北京圆明园95%的建筑群,异地复现了160多年前的“万园之园”。

当徐文荣为圆明新园奔走时,一千四百多公里外的北京,另一群人正尝试在原址上复现圆明园。

原址复现圆明园,有三种方案:定点式AR、手持移动AR、头戴式AR,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系的王涌天等研究人员2006年的学术研究。定点式AR重现指的是固定机位,从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XM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