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霸权到避讳与异文:我们的语言世界正在坍缩

身处不同气泡之中的我们,不妨思考:在日益坍缩的语言世界里,不同网络群体之间的“沟通”日益接近鸡同鸭讲,我们是否还能通过交流凝聚起足够的共识来保护汉语的完整性?

(本文首发于2022年7月2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日前,一位博主发文称自己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多次被提示违规,“微信”不能说,“涉嫌导流”,然后“秒杀”“赚钱”“直播间”等都不能说,只能换成“秒秒”“赚米”“啵啵间”等才行。他评论道,新一代人,正在接受并使用这些错别字,他呼吁“救救孩子”。这可谓一个古老社会文化现象“避讳”在网络时代的复活。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为了维护君权和整个社会的统治秩序而衍生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广义的避讳分为三种,即敬讳、忌讳和憎讳。在古代社会,敬讳是避讳最常见的形式,《公羊传》里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忌讳则是出于迷信的心理,回避那些凶险、困厄、不吉利的字眼和谐音,譬如古代将“失火”说成“走水”即是最为普遍的一例。

憎讳是三种避讳中最为特殊的一种,避的是憎恶对象的名字,安史之乱后很多带“安”字的地名被更改,明末与张献忠同乡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知了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