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持续复苏?

下半年不会有大规模的财政扩张,尤其是专项债方面。关键是用好用足现有的专项债规模。

保市场主体很重要,要保证企业有业务可做。

政府要充分考虑市场主体的需求,在不违反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它、帮助它,市场主体的信心才会更快恢复,预期才会更快趋好。

目前来看,银行业按揭贷款数额确实很大,但是牵涉到在建房产的贷款就很小,基本都是存量业务而不是增量业务,房地产整体金融风险可控。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4日《南方周末》)

发自:上海

责任编辑:谢艳霞

(左)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中)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右)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 (受访者供图/图)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企稳并走向复苏,但下半年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世界经济下行可能导致出口承压,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美联储加息力度加大引发阶段性资本外流风险上升。

在下半年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需要警惕哪些问题?下半年中国经济会持续复苏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否会双“收紧”?房地产按揭风险如何?南方周末记者就上述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原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共同解码202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

“一定要把政策转化为市场活力”

南方周末:未来我们的经济目标是怎样的?

杨志勇:2022年上半年我们更多地谈论经济增长问题,这一问题很重要,但是未来,经济增长不一定是首要关注的直接目标。

比如,我们还会继续强调“保市场主体”“保就业”,防止通货膨胀,现实经济目标是由很多指标混杂在一起的,保市场主体才能保就业,没有经济增长,就业增长也很难。就业问题不仅是宏观经济问题,还会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就业目标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保市场主体很重要,要保证企业有业务可做。例如,工业的发展,就涉及产业链供应链问题,如果市场解决不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问题,政府就要“保链”,防止产业链供应链中断。

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让市场主体自己发挥作用,但是现在疫情、海外风险因素叠加,市场主体仅仅自发行动很难起到作用。这就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去调节,需要地方政府“花钱办事”,那么这就牵扯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很重要,不一定非得扩大财政支出总体规模。

南方周末:为什么我们要关注专项债资金沉淀问题?

杨志勇:专项债资金使用的问题,关系到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2022年地方专项债共发放3.65万亿元,规模不小,与2021年持平。考虑到2021年的专项债发行进度相对较慢,2022年可用的专项债资金远超3.65万亿元。现在遇到钱到位、项目跟不上的问题。疫情可能会影响一些项目实施的进度,但不会影响项目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