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毁灭之歌——读《防守》有感|高中组一等奖

作者:周小楠 学校:大连王府高级中学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一等奖

作者:周小楠

学校:大连王府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刘姝

我第一次读到《防守》那年十二岁,还不知道纳博科夫是谁。

这本天才之作当时躺在售书架的角落。它等在那里,如同年轻的卢仁坐上象棋俱乐部的椅子等待对手出现。他面容苍白,气质忧郁,眼神专注地盯着棋盘。很久以后,书中精巧冗长的比喻和大段描写被我尽数遗忘,唯有寥寥几个插画式的场景在脑中萦绕不去,头一张就是男孩的侧影。那年的他和我相仿年纪,与久负盛名的棋手们对弈,拿了第三名。卢仁和我的旅程,就从这里开始。

——亲爱的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如今看来您不算个好旅伴。纳博科夫以让十二岁的我难以理解的方式叙述了您的一生,从迷惘的男孩开始被用姓氏称呼切入,沿着他试图逃避世俗的小路向前延伸,延伸,直到这个恐惧上学、不大合群的孩子在姨妈偶然的启示下第一次碰到象棋,显示出他与生俱来的惊人天赋。“他把每一个棋子的移动想象成一次放电,一次冲击,一道闪电——整个盘上战场被震得发抖,他则是这种强大力量的主宰。”此后男孩辗转世界多地与知名棋手对弈,大放异彩——正当我以为故事将会细致讲述这些时,中间的几十年却被作者全部省略,下一刻男孩就成了臃肿、古怪的中年男人,对新认识的女士讲述过去。

这怎能不令我大吃一惊?但我毕竟还得祝福您。多么幸运,您竟碰上了一位爱您的女主角。她深深为您的天才着迷,以至于愿意忍受其他种种怪癖。俗世的幸福一下攫住了您。就在这当儿,与宿敌图拉提对弈带来的压力终于把您压倒了。“他苦苦挣扎着想解脱出来,找一个地方求得解脱——哪怕失去自身的存在。”在命运的对局中途,您垮了。

“大厅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模糊不清,每一样东西都在将他的军。”

卢仁精神崩溃以后,作家花费了大量篇幅描绘他的婚后生活。绝口不提象棋,字字都是象棋。他是如何幸福地生活在俗世的幸福之中,象棋就如何像达摩克利斯剑似的高高悬在他的头顶。妻子、岳母、医生都不许他再下棋,但他却无法逃脱命运。他对象棋女神的爱胜过世间的一切,她那毁灭性的向心力越来越强,使得他属于世俗的生活如风中的残叶般剧烈颤抖,最终无可奈何地崩塌。

“唯一的出路。”他说,“我必须退出比赛。”

他爬上了卫生间的窗户。窗户方方正正,如同棋盘上的一格。人们在门外喊叫,捶打门扉,让他把门打开。他置之不理,砸开了玻璃,把身子尽可能地向那一格塞去——至此为止,卢仁的自戕完成,纳博科夫的不朽之局也就此结束。

这一结局一度让我大惑不解,卢仁也被草草塞进记忆角落。两年以后我开始尝试写作,灵感女神以不同的形式支配了我。我白天写,晚上也写,写到深夜。地上的砖块也让我想到方格,只不过不是象棋的棋盘格,而是稿纸格。卢仁的身影在我心中闪动得越来越频繁,尽管种种情节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模糊不清,故事仍然留下了美丽的印象,就像蝴蝶在空中闪动花纹绚丽的翅膀。而它带来的触动,也像蝶翅一般轻柔。卢仁在姨妈家陪棋友下棋的侧影、在街道上惶惶不安寻找童年的家的背影、临别前亲吻妻子手背时似笑非笑的表情,所有美丽的闪动促使我再次到书中寻找他。再读《防守》时,我才发现了他,而且是“真正的、一劳永逸的发现”。

我时常想象纳博科夫写作此书时的情景。在想象中,作家脸上永远带着天才特有的狡黠神情。卢仁的故事动辄在数行之间跨越几年甚至几十年时光,许多旁支斜出叙述主干,全书后半部分几乎很少谈起象棋。作家以柔和的方式描绘了这种矛盾的外在,而内里的重要意象被埋藏在隐秘的角落。没有关上的窗户、童年时代的桃核、无处不在的黑白方格、终年萦绕在卢仁身旁的雾,种种让读者迷惑不解的意象,最终统一地指向卢仁的自戕。对象棋疯狂的专注的至高无上的爱驱使他以最为决绝的形式完成对理想的诠释,像夜莺用心头鲜血染红玫瑰,像伊卡洛斯飞向太阳。

——亲爱的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旅程结束了。人们砸开卫生间的门,但谁都找不到您。您可知道,如今我夜夜写作,我无法不写。我常常看见月光穿过玻璃窗,方方正正落在地板上。我的影子也像您一样落在这一大块月光之中。

向您承认吧:写作让我困惑,偶尔甚至感到痛苦。对于您和我这样的人来说,理想本身即是一种命运,一团照亮整个黑暗的活火。我们受光和热的感召,贪婪地向它伸出手去,一不小心就会被热情燃烧殆尽。这种爱“注定是毁灭性的”,尽管如此,我却无法找出任何一种爱,比一个人对理想的爱更柔和、更天真。没有一种毁灭比它更暴烈,没有一种爱比它更温柔。

我难以忘怀您说起象棋中的静着时的神情——一个人从婴儿脸上轻轻吹掉一根小羽毛时的神情。

——亲爱的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这是我最后一次呼唤您的名字。月光像雪花一样,落向我们各自孤单的旅途。俱乐部里,我坐在您对面的那张椅子上,等待着我的理想,我的命运。

您歌唱了您的爱,歌唱了您的毁灭。

然后我们又将沉默不语。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