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山伯到梁山泊——必也正名乎|高中组一等奖

作者:卿珊 学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一等奖

作者:卿珊

学校: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林荫校区

“碧草青青花正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子曰:“必也正乎名”。“梁山伯”三字,真是集合了中国传统书生最优秀喜人的正统形象与民间艺术形象。“梁”字,似有“栋梁”之意,可见其才与志;“梁”字,用中阳韵,恢弘大气,宽厚敦朴,可见其韵;“梁”字,又与“良”谐音,似取“温良恭俭让”之意,可见其性。“山”,自然代表山林、山野,似可窥见他生在山野,家境清贫;“山”,又似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可见其德。“伯”,似“伯仲叔季”的排行,如此“梁山伯”其实就是“梁大哥”的意思,真是亲切极了,可以将他想成邻家大哥哥呢;“伯”在排行中占第一位,写出了梁山伯一个仁厚长者的形象,又似有“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褒扬;“伯”字拆开,是一个“人”和一个“白”,见字如面,一个白衣少年跃然纸上,其风流潇洒岂是戏文中描写所能表现的?

“梁山伯”三个字未必含有这样的深意,可是梁山伯在一代代人心中确有这样的美好——这就足够了。然而“梁山伯”终于幻灭了,因为他“温良恭俭让”,他“思无邪”,他没能看懂英台的心意;他熟读经史,而毁在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上,坏在了“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上。英台之父不可谓不开明(敢放英台出去上学),而梁祝的悲剧与梁祝的美好,源头竟是一样——中华封建文化。

同样被自己日夜攻读的圣贤之书困住的,后世的千千万万的文人,他们不忍直视这其中的必然,他们留恋“好人好报、修身积德、来生转世”的心理麻痹——他们要用它来抵御现实的剧痛。于是舞文弄墨,编出一出“化蝶”。

“彩蝶双双久徘徊”,徘徊在无数士子、少妇或腐儒、老妪的心头。对年轻人来说,一对情人生死相随,生而连理死而比翼,美哉!即使代价是一抔净土掩风流,也强似长寿一辈子,大门不出,大气不敢喘一声。壮哉!所以,“化蝶”这个结局虽是凄切,却也美艳,让深闺的人心里浮起不可名状、不可言传的一丝艳羡。再转头一想,人家是“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这些深闺中的小姐,谁敢笃定自己能遇上一个“永恋”她的人?谁敢笃定她们自己的爱(若是有的话)是“千古传颂”的、“深深”的?

于是世有山伯然后有英台,英台常有而山伯不常有。故虽有大胆如英台者,折辱于西门庆者之手,屈死于武松者之刀,以“潘金莲”“潘巧云”及“淫妇”称也。

于是“化蝶”竟成了理想爱情的理想结局,众人不可遇更不可求。世事洞明的老妪教自己的女儿——自古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即便是个真心的,不过梁祝,化蝶而已,留给后人作话谈!

于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真的死了,真的化成花蝴蝶了。花蝴蝶把一个个鲜活的女子圈禁在大院里了——花园也去得少了。

于是这便是个男人的世界。

女人的梁山伯情结封存了,男人的梁山泊情结暗流涌动。

男人的科场官场如同女人的情场,有“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有鲜花插牛粪大材小用的,有巧媳妇遭婆婆嫉恨官至七品休的,有恪守四德却一生“三从”刀笔小吏了此一生的,也有“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而飞黄腾达的……

他们英雄,可他们孤独,他们过得窝火。

阎婆惜有张三惜她,宋江有他的江湖兄弟喊他“公明哥哥”。

一声“公明哥哥”,让宋江选择了这一声“哥哥”,而暂弃了“功名”;他们八方异气而天下一家,他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相逢一笑泯恩仇。

好不快哉!壮哉!他们才真正觉得自己是顶天立地有血性的男子汉,他们是这世间的勇士,用头颅撞开封建的地狱之门。

撞开之后才发现封建的地狱不止十八层——它是无底的。

它知道你可以不要功,不要名,但不敢背骂名。

宋江一生“忠义”二字,只能留虚名与后人钦敬,他不能去掉它。所以李逵与他饮鸩而亡,“生是哥哥的人,死也做哥哥帐下的一个小鬼”。

他和他的兄弟们也“天长地久不分开”了。

这是男人的“化蝶”。

女人和男人都死了,于是封建活了,因为封建是“吃人”的。

梁山伯的故事和梁山泊的故事,是这些死去的女人和男人的祭品。他们是血证,帮我们后世的人杀死封建余毒,为逝者树碑立传。

人性是杀不死的,人文是永存于人心的,让我们为梁山伯正名,为梁山泊正名。他们是封建时期的雌雄双锋剑,可以被封建利用,也可以握在我们手里去杀灭封建余毒。

这是我们人文上的觉醒年代。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