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女性解放——读《简爱》有感|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陈子儒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陈子儒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王敏

“有一夜我被她的喊声惊醒了,那是燥热的西印度群岛的夜,这种生活,是地狱,这就是那种空气,那种来自无底的深渊的声音。”——题记

19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殖民主义的开始,宪章运动的兴起,女权主义运动随之升起。在众多为不幸的女性阶级发声中,《简爱》作为一颗冉冉兴起的日初曙光,在世界各地的女性斗争中广为流传。

简爱的故事无疑是一场悲剧中的戏剧,作为无权,无钱,无姿的小资产阶级的女性,从小遭受舅妈冷漠对待和寄宿学校的严酷折磨,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后,简爱以一位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到了罗切斯特的庄园。在这之中,感性,智慧的简爱展现了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女性色彩,并于罗切斯特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婚礼之上,简爱却发现了罗切斯特不为人知的原配“疯女人”伯莎后,认为遭到了背叛而离开。故事的最后,伯莎应疯而放火烧掉了罗切斯特的庄园,这场大火中,罗切斯特失去了他的腿和一只眼睛,而简爱也因为对爱情的忠诚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

故事就此结束,作为一部伟大的经典女性主义的浪漫和哥特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个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经典角色在这个看上去类似玛丽苏小说的作品中,却隐藏着英国19世纪巨大的阶级矛盾。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看上去是一种打破世俗对女性个体约束的观点,作品中,简出身贫寒,受过文化教育,却没有像一般的英国女性一样选择普通而低下的职业以及为了权势和地位嫁给不喜欢的人,反而大胆追逐着爱情,即使在最后放弃了名利和财富。乍一看,这象征英国对于女性思想解放的伟大改观,但深入探索其实不然。

作品中也塑造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角色——伯莎。在作品中,她每日浑浑噩噩,只得在独立的小楼中,在点点暗淡的灯光下,与自己和魔鬼作伴,只得透过被封闭的窗户,看着窗外漆黑无神地夜空。难以想象,一个正处青春的花季少女,在只属于她的孤寂中熬过了如此时光。她的存在是一个错误,而她与罗切斯特的婚约却是阻挡自由恋爱的绊脚石,是罗切斯特与简爱的不道德的爱情,也是伯莎的拦路虎。从另一部作品《藻海无边》中我们详细可以详细地了解伯莎的一生,她是一个牙买加和克里奥人混血,而作为被殖民的国家,她以一名第三国际女性的身份远嫁英国,但她却在罗切斯特的冷漠中坠落下去,酗酒,以及被关在庄园的阁楼之中,疯疯癫癫。结局的那一场大火,如魔鬼般吞噬了罗切斯特家族的一切,伯莎也在火的炼狱中得以解脱。与其说是她的沉沦,不如说是罗切斯特强加给她的“非人的思想逼疯了她,这也恰好反映了英国19世纪在殖民过程中所塑造的“世界化”的思想,用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让殖民地的原著民认为原本属于他们的土地和生存的权力是属于英国殖民者的。而罗切斯特所给伯莎带来的影响也正是帝国主义政治对第三国际被殖民者的剥夺和强加思想。由此看来,简爱所追逐的不道德爱情也正是建立在伯莎所代表的第三国际的牺牲上,显得无比的高大和浪漫。同时,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也染上了帝国主义的颜色。而伯莎的疯,无疑是讲为了殖民者所追逐的爱情和光荣而光荣牺牲,成全了殖民主义者所谓的自由。

著名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斯皮瓦克也曾对《简爱》中所倡导的爱情提出:“简爱的女性主义解放形象是建立在对伯莎这个来自殖民的的女性权利的剥夺基础之上”。何为真正的女性解放?《简爱》中爱情无疑是对西欧浪漫主义和女性跨阶级的伟大提炼和创新,但在19世纪所盛行的欧洲中心论中我们也难免看到缺乏对第三国际思想解放尊重和促导。放眼现代,我们所追求的女性解放绝不是单纯的跨越阶级,而是跨越人种,跨越国籍,跨越贫富,跨越信仰的伟大女性社会解放。

19世纪的英国,《简爱》伟大地推动了女性阶级解放,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对第三国际被殖民国家中女性的尊重和认可。每一个种族的女性都应是被尊重的个体,这个世界上没有种族优越论,更不应该歧视每一个种族。而倡导男女平等也成为了当下最为紧迫的话题,我们作为曾经被殖民主义深深影响的国家,更应与第三国际的人们团结起来,让团结和尊重染上地球之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