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读《猫城记》有感|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刘子轩 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刘子轩

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

指导老师:黄越欧

“我似乎能摸到四围的厚重,热,密,沉闷的灰气。也不是有尘土,远处的东西看得很清楚,决不像有风沙。阳光好像在这灰中折减了,而后散匀,所以处处是灰的,处处还有亮,一种银灰的宇宙……”老舍这样描写他笔下的猫国,他对火星上这个国家景色的描绘中最多地出现一个颜色:灰。《猫城记》的主色调是灰色的,书里着力地展现这一点。从灰扑扑的猫国到灰扑扑的迷叶再到灰扑扑的猫人,总是逃不过一种暗沉的色调,看上去脏兮兮的,读起来很阴沉。这是一种很有趣的颜色。自然,它不该是鲜明的,因为这个文明是濒临绝境的;但它也并非完全黑暗,因为其中还有大鹰与小蝎这样子的清醒者,所以它该是灰的。这可能是黎明到来前天将破晓的颜色,也可以是夜幕降临前回光返照的颜色。它是十分暖昧的。

在这个灰色的世界里,我们就可以看见一个旧中国。

老舍当然没有点明道姓地写出他在讽刺当时的社会。他使用了一个旁观者,一个外星人的角色,以半独立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他创造了一个陌生化,荒诞化的异国他乡,这与《河童》、《格列佛游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这样的世界里,作者就可以毫不留情同时又充满个人情感地去表达他想说的、抨击他想抨击的、反映他想反映的一切。《河童》中的病人“我是追着河童误入河童国,格列佛多半是在大海上航行,误打误撞发现了未曾探索过的大陆,《猫城记》中的也是由于飞机失事落在了火星,以此为线索,揭开故事的序幕。前者一个写的是日本,一个讽刺的是英园,《猫城记》的蓝本自然是旧中国。但在我看来,《猫城记》中的讽刺要比其他两本小说辛辣、露骨得多,字里行间充斥着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充斥着悲哀与激愤。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灰色的中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却仍在内战。军阀混战则刚平息,社会矛盾尖锐,新思想涌入混乱发展。内忧外患之下的中国风雨飘摇,而前路难以预料。封建王朝灭亡不久,封建思想却未彻底消亡。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混乱。《猫城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混乱,但更突出的却是麻木与绝望,以及腐朽、愚昧,这些才是最可怕的。猫国中的每一名猫人都是这样的个体,他们以迷叶,这种被奉为国食的毒品为生,浑浑噩噩地生活着。就算是进步思想传入这片土地,也只会被同化,改革只是浮于表面而己。他们不会思考、不会学习、不会团结,他们一生的目的只有活下去,性格中只有自私。即便被奴役,却还是选择接受;有了知识,也仍旧是单纯的复制粘贴。这样的种族是不难预料到他们的灭亡的,从他们的灭亡中也不难读出作者的悲观。

老舍当时内心对社会的看法,恐怕也充满了灰色吧。

这个无名无姓的角色里,是有一部分作者本身的投影的。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旁观者。他的内心充斥着对猫人的厌恶,可他也的确被猫国同化了。文中的吃迷叶,也曾自述思考方式越来越像猫人。在文章中可以处处读到“我的大段独白,有时情感强烈到令人感到突兀,例如第二章叙述者被猫人抓捕的时候。我的精神正如肉体,同样的受不了这种软,紧,热,讨厌的攥握!叙述者这样在内心呐喊道。这些或许就是老舍借“我之口说出的话吧,也同样是他内心的独白。从头到尾是对这个腐朽的国家抱有期望的,可在老舍笔下它却被彻底地灭亡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矛盾的态度——一面希望国家可以被拯救,一面却认为它已经无可救药了。在辛辣的语句下,我们读出的是老舍的悲哀,他的悲哀与绝望。或许正因如此,在矮人的进攻下猫国全盘灭亡了。猫国的灰色,也就成为了天黑前的灰色,于是黑暗降临了。

也许应该庆幸历史上的事实没有这么悲哀吧。在我的私心里,我始终期望这抹灰之后迎来的应当是黎明与破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