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哀伤——读川端康成的《雪国》|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耿佳灵 学校:南京市第一中学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耿佳灵

学校:南京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包旭东

刚上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兴趣,我就去图书馆里翻《源氏物语》《万叶集》,书里的情节并不难懂,但我总觉得隔着一层奇怪的墙,让人很难有读下去的冲动,后来读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我便对日本文学敬而远之了,良久终于想到了一个恰当的比喻,他们的文字像阴暗粘稠的蜘蛛网,我愈加挣扎,便愈加陷入无边的痛苦。中国文化里活泼的生气在漂洋过海后似乎只剩下半死不活的气息,在那片岛国的土地上嘤嘤而泣,一本《人间失格》,是活人走向死亡的气息。

后来,我偶然读到了《雪国》。

日本人喜欢樱花,不是樱花灿烂的时候,是樱花凋零的瞬间。

于是这本书里,就充满了这种破碎的美丽。

情节很简单,东京的岛村去雪国的温泉旅馆,认识了艺妓驹子,在火车上遇到了美丽的叶子,最后叶子死于大火。有的同学问我这本书讲了什么,把我问愣住了,因为我着实不明所以,它几乎“没有情节”。那么,表达了什么,他又问,我凝望着书本洁白的封面,想了许久也无法用阅读理解里的象征手法向他解释。这样,一本小说没读出情节也没读出主题,那么是没读懂吧?好像也不尽然。

我对雪国怀有一种朦胧的好感,倘若说人间失格是阴暗潮湿的蜘蛛网,那么这本小说就是在春天刚被雨水打过的蜘蛛网,上面还挂着晶莹的水珠。雪国,那里面世界太过哀伤与美丽了,好像是日本更加柔情的一面。

川端康成擅长使用色彩“县界上的群山,红锈色彩更加浓重了”“开满了芭草的花穗摇曳起来,泛起耀眼的银白色”我读到不是文字,是画笔的工作。而画家所无法触及的,是透明的颜色,最后的魔法还是要作家来完成“虽说白得刺眼,却又像是一种在秋空中翱翔的变幻无常的透明东西”“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川端好像喜欢把所有的东西都最终化归于透明,这是日本文化里“无”的重要体现,我总觉得道家的无有在不断转化,日本的世界却喜欢把万物都归为虚无。

蝶儿,蜻蜓,还有蟋蟀,

在山上鸣叫啁啾,

金琵琶,金钟儿,还有纺织娘

这是叶子在打红小豆时唱的歌。书中是这样形容她的歌声的“歌声清澈得近乎悲戚,马上就能引起回声似的”。我瞬间感到胸口有一种梗塞的感觉,所谓清澈得近乎悲戚啊,那应该是什么样的歌声。打红小豆这一日常性的行为好像被涂满上一层宗教的色彩,叶子的歌声大概也应该来自于天堂。为什么他们如此得悲伤,为什么这悲伤又如此的美丽呢?我咀嚼这些无解的命题往下翻看,脑海中却始终是叶子和歌的声音“岛村看见这悲愁,没有觉得辛酸,就像是在梦中看见了幻影一样”,那是岛村初见叶子时的印象,竟然和我一样,我和书中人共同沉浸在一个幻灭的世界中,人物是透明的幻象,景物是夜霭中的朦胧暗流,又是透明,叶子也终究变成透明的了。

清澈与悲戚两个词,从此总是出现在我的世界里,在任何事物凋零的那一刻。

关于全文没有明显的情节,我终于在读了伍尔芙的《到灯塔去》之后得到了解答。那本黄蓝色小书的前言部分有着详细地介绍,称赞其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妙处,我于是终于发现了这个名词。直接读西方的意识流让我感觉更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却让《雪国》的身份愈加清晰,这本有鲜明东方特色的小说运用所谓自由联想的手法,将全文串通起来,雪国的美是东西方交融的结果,日本的物哀在这种状态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叶子的死于是水到渠成,我没有莫大恐慌接受她的死亡,我和岛村一样,在银河下聆听命运和死亡。也许《雪国》本来就没有特定的主题,它只是让人读到一种纯粹的悲哀,一种平时生活中不常显现,但确实隐藏在内心的哀伤。

人永远追寻纯净与美丽,哪怕随之而来的是幻灭与悲哀。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