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操控的世界——《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应佳妙 学校: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应佳妙

学校: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

世界是残酷的,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时间会发生什么,甚至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存在于真实的世界但是有人会知道。他扮演着一个上帝的角色,目的只是为了他自己眼前的利益罢了。

苏菲,一个14岁的小女孩,由一封神奇的信件开启了她通往哲学世界的路。慢慢地苏菲与为她讲课的艾伯特意识到了自己不过是某一本哲学启蒙书中被创造的人物,但因为哲学书中人物也有了思想,于是他们开始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了真实世界的旁观者。

书中的苏菲与艾伯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他们仅仅是书中的人物。而创造一切的艾伯特则操控着一切,他把自己比作上帝和天意。为了庆祝女儿的生日,他居然让汉密士开口说“席德,生日快乐!”,轻而易举地让书中的艾伯特把苏菲的名字叫成席德。为什么他可以轻松办到这一切?因为他是作者,他亦是少校。权力,允许他这这么做,允许他向提线木偶般操控那些未不及他的事物。这是一股神秘的力量,也相似于资本,官僚主义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公的,却又令人无可奈何。

那这个操控者只存在于创造者和有权力的人手里吗?记忆中书里解释了理性的思考扼杀想象力这一哲学理论。艾伯特以森林里的故事作解释,乌龟是森林中唯一不爱看蜈蚣跳舞的动物,为了阻止它跳舞,乌龟装作很喜欢它的舞蹈的样子。先是赞扬它的舞蹈,然后又故意询问它先踏哪只脚再踏哪只脚,后来蜈蚣从此不再跳舞了,因为它对艺术的想象力已被理性的思考扼杀,在这个故事里,乌龟已然成为了控制蜈蚣不再跳舞的操纵者,表面上他是追捧蜈蚣的粉丝,实际不过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短短的几个问题,寻常而简单,却成为了最恶毒的武器。

世界依旧是存在偏见的。

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容不下一粒女性的沙子。书中席德读书时去百科全书上查找两个名词,却什么也没查到。“只要是关于女人的这百科全书,就像月球表面一样,什么也没有。”这正是席德所形容的当时世界的男权社会,女性无论多么努力,多么成功,那些上层权贵的男性也不会承认这一切,因为权力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在书中的书中,在这个被操纵的虚拟世界,苏菲便是用哲学智慧打破这令人厌恶的死规则的勇者。无论少校如何改变,苏菲依旧出逃成功,成为了真实世界的旁观者。

但有打破的人也有被困住的人。中高考录取被冒名顶替事件并不少见,譬如“苟晶事件”,其中“假苟晶”的母亲,也就是苟晶的班主任,她擅自使用职权,让女儿过着别人用努力换来的人生,操控着本该不归自己管的他人的经历。双眼满是自己的利益,现实中的苟晶就如同书中的苏菲,被他人安排着自己的人生,但苏菲是幸运的,她逃脱了那个被他人束缚、被他人操控的世界,我也希望现实中无辜的我们早日挣脱现实的束缚,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无论自己手中的权力有多大,都不该红眼争夺或改变他人的人生,脚踏实地,规范使用职权,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共同建设文明美好社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