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黑暗,启引光明——读《复活》有感|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 陶乐乐 学校: 广州市实验外语学校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 三等奖

作者: 陶乐乐

学校: 广州市实验外语学校

指导老师:李永

 伟人的路,往往注定孤独。起初,我对聂赫留朵夫的精神觉悟仍有怀疑,而读后唯叹聂赫留朵夫对真理的坚持和复活的可贵,名利诱惑和孤独前行不会动摇他的坚定,精神救赎和灵魂复活是对他最好的嘉奖。

不论身处哪个年代,坚守信念已实属不易,又怎能不为两位年轻人的“复活”所赞叹?在梳理了两位主人公的“复活”之路后,我以四个词来描述对此著的深刻体会:孤独、可贵、探索、博爱。

在沙皇专制的时代,贵族与平民的生活无异于天堂与地狱,被压迫的人民未来一片昏暗,迎来救赎遥遥无期。我一直都认为,聂赫留朵夫在思想上的自我救赎和对当时社会发出的质疑也是托翁对这个腐朽世界掷出的声声惊雷,惊醒这些沉睡的人。他是上层贵族当中最先苏醒的,也是最孤独的启引者。

书中的所有人都漠视聂赫留朵夫不顾反对而坚持做的“蠢事”,贵族不接受他,农民不理解他,聂赫留朵夫,亦是托尔斯泰,在那个社会中格格不入,甚至是曾经最亲密的朋友和好友,都早已麻木不仁,渐行渐远。所有人都机械地顺从这种不合人道的社会模式,却只有他对此发出了疑问:“为什么?”

没有人不懂事理,却没有人试图实践真理。不论是出于利益还是困难,人们每天都在为活着而奋斗,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和精神的救赎复活却寥寥无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不失为一种可贵的伟大,他是公爵,荣华富贵理所应得,本可置身事外,他却战胜了心中魔鬼的低语,用自己的权利和交际为苦难者发声。为什么起初大家都不相信一个堕落的公爵因曾被自己诱奸、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被错判而醒悟?因为聂赫留朵夫的自我救赎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物质的依据作为支撑,或许只是心中对玛丝洛娃的愧疚和法官们轻率判决的不理解而产生的一念之间。但他坚持着心中信仰的真理,克服了诱惑,救赎他人的同时也复活了自己,更因为他上层阶级的身份,才让人体会到他复活的可贵与伟大。

在聂赫留朵夫不断上述中,托尔斯泰对俄国激烈的社会矛盾的批判和揭露、政府的黑暗、官吏的昏庸、法律的反动,以致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好人。聂赫留朵夫对曾经挚友本抱有信任和期待,他正在沼泽中挣扎上岸,却发现曾经陪伴的挚友已放手沦陷,他被曾经轻视的宗教信条吞噬灵魂,眼底尽是昏暗麻木,他也在“探索”,却是说服自己相信这荒唐的“真理”以摆脱良心的责问。

聂赫留朵夫没有忽视眼前的种种不合理不公平,他相信人都是温和善良的,只是担任了那些官职才变得凶狠,而为了保持目前的世道,干出最可怕的暴行而又不觉得自己有罪。他们违背了人与人相互的爱的基本规律,把人当作物品一样对待,允许自己不带着爱心去对待别人而将残忍横暴泛滥得无边无际,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和对现实的否认批判,聂赫留朵夫又何尝不煎熬痛苦,但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选择了漠视和默认,沦陷于纸醉金迷和奢靡酒乐,而是坚定不移地迈向真理的探索之路。

起初最让我疑惑的,是对于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之间的情感纠纷的理解:难道不惜一切拯救玛丝洛娃只是出于道德和良心不忍吗?面对诱奸并抛弃自己以致让自己沦为妓女的罪人,十七岁的懵懂情愫早已不值一提,又是因为什么让聂赫留朵夫坚持将自己与玛斯洛娃的人生绑在一起?事先知道两人结局是相互成全的我十分不理解聂赫留朵夫的意图,他对玛丝洛娃的救赎是否有一部分是因为爱吗?直至我读到西蒙松向聂赫留朵夫坦言对玛丝洛娃的爱慕及询问聂赫留朵夫的意见时才恍然大悟。聂赫留朵夫欣赏西蒙松的直率真诚,他当然是爱着玛丝洛娃,但不仅仅是与她长相厮守,而是帮助她在迷失中找到自我,拥有应有的幸福,弥补自己的过错。结婚只是一种方法,自由和幸福才是最终的目的,正如玛丝洛娃不愿因自己拖累所爱之人。不是什么爱而不得或三角虐恋,他们只是用更好的方式相互救赎,成就最终的复活。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整个的他,实事求是地照他本来的面目去爱他,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希望。

不要害怕孤独,自我怀疑,真理的方向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每个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先苏醒的、伟大的、有思想的人的贡献,十九世纪有托尔斯泰,未来也会有无数个“托尔斯泰”指引人类寻得光明。

黑夜,淡淡星光,渺小碎亮,但愿这可贵伟大的精神,化作黎明前的利剑银光,划破昏云阴霾,使金色流光丝泛开,点亮这不平凡的黑夜,启引光明。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