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叹:《千年一叹》之我见|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 张文杰 学校: 曲靖市第一中学

南方周末第二届“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 三等奖

作者: 张文杰

学校: 曲靖市第一中学

指导老师:钱炬

荒原残阳,满目凋零,那里有斑驳的昨天。炉子里火焰悄悄吞没木柴,温暖的火光抚摸着行者,他的心里却是辽远的悲凉。烈风携着风沙,挤压着生命的界域,昔日文明滥觞的地方啊,怎竟沉沦为失落的伤疤。余秋雨深深长叹,长叹,叹寰宇,叹古今。

合书,静坐,沉思。

文明,有如生着虬根的大树,在宇宙间兀自生长着。天行有常,文明亦有命乎?往观乎四荒,文明崛起又衰落,衰落又复兴;文明光辉却落寞,落寞又光复。是何由哉,古老文明如今唯有华夏生机不减?这是因为“明德”在我吗?这是因为“天意”在我吗?

文明,答案或许在文明本身。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里,有个场面我至今难忘。那是由两千多人共同击缶的表演,表演者高声齐颂《论语》箴言,令人动容。我思忖,存世的千年典籍,虽不至汗牛充栋,可至少也绝非全数散佚,但是少有同《论语》这般的。经历千年,它的义理不但没有因时间而模糊,反而赓续不断,适应着日新又新的每一个今天,每一个明天。这背后是怎样强大的生命力!本其缘由,我想,中华典籍之所以始终具有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功不在他物,恰在于统一而演变的汉语言文字。横竖撇捺、平上去入——框起山河,唤醒民魂。多少年来,我们对着文物遗存苦思冥想:文明的起源究竟在哪儿?可是答案或许就藏在日用不觉的语言文字里。我们或许应关心,“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往昔,在这片大陆上,有多少文明曾经“诗意地栖居”啊,然而文明的群体认同因语言不通而寡淡如水,文明的群体记忆因文字失传而随风飘零,到最后连文明自己也零落成泥……这是先民的悲哀,恰是吾人的教训。统一的语言文字就是中流砥柱,任思想的潮流再如何汹涌澎湃,奔腾叫嚣,“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休”。

旨酒佳肴,弗就不知。文明之传袭同样离不开文明之子的认同与呵护。“同样的感受给了我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认同感是维系一邦生民生活幸福,乃至一个文明长盛不衰的纽带。不信你看,苏联解体的要因,无不是群众对苏维埃失去了信心。比方说,苏联高层习于用粗糙甚至粗暴的手段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以至于错失以“苏维埃神话”整合民族情感的机会。这无不导致在中央集权遭遇冲击的危急存亡之秋,地方势力迅速崛起,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以至于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段故事”,这样的认同何其重要啊。

古埃及文明,伟大,神秘,而又禁忌。这一曾经高度发达的古老国度最终湮灭在历史长河,我想,根源之一,在于封闭。“封邦建国”,则对话珍稀;对话珍稀,则了解肤浅;了解肤浅,则误会丛生,恐惧蔓延;误会丛生,恐惧蔓延,则兵戈起矣。“国虽大,好战必亡。”穷兵黩武,必然断送前途。从这个角度看,古代中华文明的极辉煌的时代不啻为李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大唐开放,万邦来朝。事实上,或许正是高度开放造就了高度繁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开放带来交流,对比显示差距。交流互鉴是开放的题中之义。学什么?怎么学?我想,这可能和文明的体量有关。有人说,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他国文明的国度。不论是唐代的大化改新,还是近代的明治维新,亦或者是当代从美国学来的两院制,“小国寡民”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其极其容易受到大文明的深刻影响。朝鲜半岛亦复如是。我们同样也看到,近代以来,日本同德国一样,走上了穷兵黩武的自杀之路。从后见之明来看,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必然的灾难,而这对于如今掌握文明学习借鉴主动权的我们来说,不可不谓警钟。中华文明的体量,不仅仅在于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以及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之中。她之所以能够兼收并蓄,不是因为她生来宽容,而是因为悠悠半万载我们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以人为本的“天命”观。也许正是为了人,我们学习,我们发展,我们坚守,我们捍卫……

行者写下最后一行,收拾行装,他就要上路了。此行何之?行者沉默着,心里却是那个他确认了一百万遍的答案:文明的远方。行者永远求索着文明兴亡的密码,也就永远在路上。

行者是余秋雨,也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我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用执拗的名字诉说着坚持,诉说着纯纯粹粹的深沉的爱。

也许有人会将中华文明的存续归功于无数的可能性,归功于上帝的骰子。

尽管说去,予欲无言。

我唯独知道,文明自有明天,大道就在脚下。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