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供冷“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多难?

当前集中供冷项目“大马拉小车”的情况十分常见——由于项目投资大多属一次性,前期做需求预测时就会做得“越大越保险”,但运行时园区建设、入住都是循序渐进的,导致供冷系统的效率一般比较低。

置业公司希望在公寓楼进行集中供冷实验,但物业公司认为单纯卖冷量不仅不赚钱,而且还要承担维修,“搞不好亏钱”,因此否决了这一项目。

“如果业主对舒适性要求高、对价格不敏感、追求生活品质,且收费比较合理,那么住宅建设集中供冷也是可以的。”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1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舜玉花园小区是济南较早采用类似集中供冷的居民小区,但仍有不少居民自行安装空调。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图)

“大量项目自己找上门。”针对最近集中供冷的火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钊颇有几分意外。他曾参与设计国内多个集中供冷项目,其中就包括2022年夏天爆红网络的济南CBD集中供冷项目。

济南并不是唯一对集中供冷寄予厚望的城市。从2004年我国首个城市级集中供冷项目——广州大学城项目运营开始,不到二十年时间里,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0个集中供冷项目处于运营或建设中,遍布北京、上海、广东、重庆、河南、山东等多个省市。

南方周末记者通过公开资料检索的8个国内较为大型的集中供冷项目中,根据体量不同,投资最高的达到50亿元,投资最低的也超过1亿元。

“电价走高是趋势,各个城市电力紧张,通过集中供冷就能实现晚上储能。此外,集中供冷还能实现减碳。”王钊如此分析越来越多城市选择集中供冷的原因。

更大的背景是,集中供冷得到了政策的支持。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到“积极推进南方地区集中供冷、长江流域冷热联供”。

不过,在集中供冷项目在多个省市如火如荼展开之际,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从未间断的争议。

供冷公司难迈的一道坎

“突然就火了,很多人都来打电话问我集中供冷是怎么一回事。”一位集中供冷项目运营公司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从业十多年,“从没见过这种景象”。

集中供冷拥有众多优势,减少区域内总装机容量,减少用户侧设备投资、机房面积以及维护成本等。2000年,我国即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鼓励各地区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

王钊透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国内参与区域能源项目研究、规划与设计最早也是最多的专业团体之一,至今已有20年之久。参与规划设计了超亿平方米的区域能源项目,其中已实施的建筑面积约3000万平方米。在国内,集中供冷、区域供冷、区域集中供冷皆指同一件事。

简单而言,集中供冷是制冷站制备冷水通过管道输送至用户末端,然后再经由回水管道回水。1962年,世界第一个冷热联供系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建成并投入运行。当时受技术限制,不论效果还是经济性,都无法与电压缩式制冷机相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李木子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