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锅炖自己?”—— “辽饷”为何从明末收到清亡?

清对“辽饷”的弊病认识清楚且深刻,而且征收辽饷“师出无名”,名不正言不顺,然而清廷依然坚持不放弃辽饷,固然因为其是一笔巨大的收入,更是因为这项收入从明末收到清初,早已形成了稳固的利益结构和利益链条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18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冗官冗政现象作为传统王朝的痼疾,贯穿了秦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隋唐之后。

以冗官现象较为严重的两宋为例,北宋徽宗大观末年(1110年)有20882258户,比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的户籍增长了不到一倍,但官员数量却增长了五倍多。到南宋宁宗时期,南宋和金的户口合计数与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差不多,官员数量却比东汉时增长了十倍还多。皇统议和后,宋、金之间以大散关为界,南宋和西夏在地理上实际已不接壤,然而北宋为了与西夏战争临时增设的一些官员、机构,直到南宋灭亡也未能裁撤。

在这些尾大不掉的冗官冗政现象中,最为奇特的是辽饷。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因辽东局势日坏,朝廷计划出兵辽东打击后金政权,但经历了“万历三大征”的财政早已无法支持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遂采取“加派”的方式征收临时性赋税“辽饷”。除贵州外,天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木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