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企业寻“生门”:重奖追债、四处找钱、苦练绝技

一家主营水务的环保上市公司把工程类项目回款情况分成四级,把追收欠款的责任分解到个人,同时出台激励措施,例如每追回100万元欠款就奖励一笔奖金。

疫情前,许多签下的项目主要是基于跟地方政府的“人情”关系,现在“仗义”已行不通了——只有现金就位,或项目有地方专项债等支持,才会考虑投标。

未来环保行业的国企央企会做到大而全,从单一领域向全产业链布局;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要做到小而美,修炼内功,提升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有独门绝技,就不愁没饭吃”。

(本文首发于2022年8月2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面对持续攀升的应收账款,不少环保民企业绩退步、深陷债务泥潭,一些通过积极并购环保企业,扩大业务版图的国企、央企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视觉中国/图)

成立专门负责追收账款部门,要求员工“蹲点式沟通”——每天到相关主管部门拜访,不让进门,就挑上下班时间在门口“堵人”。

桑德集团不得不这么做:华南地区某县一个污水处理厂自建成后就拖欠运营费用,累计已欠下1.4亿元;东北地区某县两个污水处理项目已欠了六千多万元运营费用;西北地区某市的一个环保工程项目欠下2亿多元……

“我们真的是被逼无奈。”桑德集团高管陆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即便这样,有些地方政府是“真没钱”,欠款只能一拖再拖。桑德集团是国内著名的大型专业性环保、新能源企业。

应收账款不是桑德集团一家面临的难题,也是环保行业的老大难问题。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统计,2021年,A股177家环保上市公司中,有130家企业应收账款增加,占比73.4%。整体来看,177家公司的应收账款总体增长了10.8%。

这背后关联着2018年以来环保产业的一个趋势:此前一些民企盲目扩张而忽视了风险管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加之宏观政策调整,企业融资受阻,经营压力加大,民企纷纷开启“混改潮”——选择与国企、央企混改。

疫情这一变量因素,让一切更加棘手。面对持续攀升的应收账款,不少环保民企业绩退步,深陷债务泥潭,此前一些通过积极并购环保企业、扩大业务版图的国企、央企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当前的生态环境产业正在经历2018年以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一次调整。”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马辉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直言。

应收账款拖欠程度有所加剧

“疫情以来,环保企业受到内外夹击。”马辉称。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统计了2021年环保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除平均净资产连续小幅增长外,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性现金流、毛利率等指标均出现连续三年下滑,企业的盈利情况不容乐观。

马辉指出,内在压力主要来源于:一方面近些年环境产业迅速发展,更多竞争者涌入市场,竞争格局发生改变,部分传统细分领域市场趋近饱和,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2021年第四季度,大宗商品材料等价格上涨,特别是药剂生产和运输成本上涨较为明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外在压力主要是疫情之下,不少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应该支付给环保企业的账款不得不延迟,应收账款拖欠程度有所加剧。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促进会在官网发布的一篇文章介绍,2020年个别企业反馈,往年3个月付款周期当年要6个月,而往年6个月当年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