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 文创是与年轻人一同造物

故宫,是什么样的?在教科书上,故宫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化藏品最多的宝库;在不少年轻人的印象里,故宫是网红打卡博物馆,故宫文创新潮有趣。

让故宫“变年轻”,是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多年来努力的方向。如今,故宫的猫、故宫的文物修复师、故宫颇具趣味的文创产品、故宫的角楼餐厅、故宫的上元之夜,都令紫禁城变得平易近人。

近日,“老故宫人”单霁翔推出新书《故宫的声音》,从声音这一新的角度入手,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庄严中不失亲切、雅致中蕴含趣味的故宫。这是一本会说话的书,当中的46种声音都是从故宫实地采样而来,扫一扫书封上的二维码,就能听到由单霁翔讲述的“听见这座城”的音频节目。

“这些声音,听起来不像交响乐那么形成很大的共鸣,但细细地品,就会了解到它们背后的故事。” 单霁翔介绍道,他希望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把更多有关故宫的知识传递给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

过去,文化遗产被看作没有生命的东西,不会动、不会说话。

单霁翔觉得,如今人们愈发重视让文化遗产说话,让文化遗产“有尊严”,“无论是古建筑,还是瓷器、玉器、珐琅器、漆器,它们都有比人更漫长的生命历程,经历过很多的故事。如果能有趣地呈现出来,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启发。”

“博物馆也是一样,观念变了。”单霁翔提到,过去“收藏”是博物馆职能的第一定位,而后是研究,再到展示。如今,展示、传播被放到了首位,也就有了种种转变,文化遗产逐步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从古老中“造”时兴,已成年轻人生活中的一股潮流新势力。

在文化创新的探索之路上,年轻的文创工作者难免有着各种好奇与疑问。如何将文创更好地与商业化结合为一体?新生代如何参与故宫文创的共建?用文创设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是否可行?

近日,单霁翔隔空回答了几位年轻文创工作者的问题,“共同努力”是他给年轻文创人的寄语,也是他给传统非遗人的提醒——文创路上,传统与创新缺一不可。

当故宫成为热门IP

提及近两年火热的文化IP,故宫必占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不断摸索之下,故宫IP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年轻化道路,与年轻人“频率共振”。

“虽然紫禁城有超过600年历史,但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它还算是年轻人,应该以更年轻的风貌示人。”单霁翔提到,年轻人走进故宫,可以观赏、互动、参与,把文创带回家,这种体验会带来亲近感,而不是封闭的、离生活遥远的。

其中,故宫文创是年轻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2008年,“故宫淘宝”就已上线,但是产品较为传统;在不断摸索学习后,到了2014年,故宫淘宝风格调整,“奉旨旅行”行李牌、“朕看不透”眼罩等文创新品受到追捧。

自从故宫在中国大陆首开文创经济以来,如今文创产品已经成为各大博物馆的“流量密码”,文化创新的一条新赛道缓缓开启。

“以前人们来故宫,买的是旅游纪念品,产品直接复刻书画、器物等;今天的文创,把新的元素加入传统文化之中,让产品更具实用性、趣味性、现代感,能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单霁翔提到。

在95后青年、杭州鸬鸟拓物文创创始人孔万强的心中,故宫文创是一个标杆,为许多后来者做好了大众认知的工作,“当时想到做文创,做年轻人喜欢的非遗产品,也是因为看到故宫在做,觉得这条赛道可以一试。”

近年来,国潮备受年轻人喜爱,不少年轻人也加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创新中来。

单霁翔提到,故宫欢迎年轻人加入。故宫有11900种文创产品,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没办法研发的,基本都是来自社会大众,大多数是年轻人。“今天从事文化产业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经常有好的创意与故宫合作。”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

一位年轻人去拜访老年人,希望向他拜师学厨,但年轻人的切菜技术让人不敢恭维,难以通过老年人的考验。突然,年轻人发现老年人在打游戏,有一关总是攻不破。年轻人请缨,三五下帮他过了这一关。老年人说:“咱们互为师吧,我教你做菜,你教我打游戏。”

这是单霁翔偶然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一个小片段,“看完很触动。”他联想到了文化创新,“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势,传统技艺传承人有他们的优势。如果能够把他们结合起来,就可以涌现很多文化创意产品。”

“新”传统,造好物

“我见过太多非遗产品不被年轻人接受,如果没有年轻人加入,没有年轻人去做传承和创新,很多传统手艺可能就更难保住了。” 孔万强觉得,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仅靠国家扶持,需要让非遗产品自行创收。

有设计功底的他想到,或许自己能做点什么。

2016年,孔万强开始涉足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6年间,他为故宫博物院等机构设计了多款文创产品。而在2022年,孔万强决定选择打造一个新品牌——杭州鸬鸟拓物文创。这是孔万强团队与当地政府合作的品牌,通过包装设计,将当地农副产品、非遗手艺推广出去。

如今,像孔万强一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都为文化创新而努力着,结合传统与潮流来造好物。

大学毕业后,自小热爱布艺的刘思蔚回到家乡桂林龙胜县创业,开起“芽小七手创”淘宝店。她从家乡的多个深山村落找来200位绣娘“组团创业”,做起国潮风包包、帽子。

机车头盔

芽小七手创品牌负责人何继良介绍道,他们近日还设计了一款新产品——醒狮机车头盔。产品整体呈现醒狮形象,通过特色皮质打造立体金属质感,运用机械零件造型拼接打造强烈的未来感,标榜年轻人的自我价值观与态度。

“这个产品是我们和淘宝小二(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出来的,希望能打造让年轻人眼前一亮又能融合传统元素的产品。” 何继良提到,这款产品会出现在今年的淘宝造物节上,希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文化创新。

据了解,8月24日至30日,造物节2022正式在广州举行,现场划分为生活家居、二次元、户外、植宠、科技、文化、美食七大展区,展出逾千件淘宝天猫上的“神奇宝贝”。

杭州鸬鸟拓物文创的非遗鳌鱼灯手作盲盒、重拾营造的榫卯古建积木等,也是本次造物节中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展品。重拾营造首创“抬梁式构架”,制作“通用结构”,以传统榫卯积木工艺,打造个人乐高式DIY玩法,解锁中国榫卯的魅力。

“花了近六年的研发以及试验,我们的产品研发开始成体系了,但是在传播这方面,我自己没有干过,也是在摸索学习中。”涂燚希望,更多人通过造物节了解到重拾营造的榫卯古建积木,他也能学习到其他店铺的传播亮点。

榫卯古建积木

不止一门生意

“创业路上,有想过放弃吗?”面对这一问题,涂燚笑着回答:“这种想法有过很多次。”

创意的诞生总是充满着惊喜感、新鲜感,然而,要将创意变成生意,则是一个漫长而又遍布荆棘的过程。涂燚选择坚持下去,“使命感”是重要因素。

涂燚曾是一名资深的建筑设计师,2013年,他看到一座国家二级保护的古建被损坏,开始萌生了保护及科普古建筑的念头。“那是一个老建筑,被用白色的漆粉刷得一塌糊涂,看着很痛心。”

1800个日日夜夜、16个省市57600平方公里古建勘测、3000张手稿的沉淀、370000克的研发耗材、13000千克的模具开发,最终涂燚打造了重拾营造。正如店名所言——重新拾起古代建筑的生命力,让其走进千家万户。

在涂燚眼里,重拾营造不单单是一门生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重任。

而在文化创新之余,不少文创创业都有着更多一层的附加价值——乡村振兴。

“起初,芽小七手创只是找了十几个绣娘合作,开始公司化运营之后,绣娘数量慢慢扩大到了大约200位,我们规划是扩招到1000位以上。”何继良提到,绣娘基本上都来自乡村,无形中也帮助乡村手艺人收获了足额的物质回报。

从杭州鸬鸟拓物文创的品牌打造之初,孔万强就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设计让更多乡镇企业创收,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以前鸬鸟镇当地没有节日伴手礼的品类,我们介入后做了青团、粽子等节气节日产品,青团就创收了大约200万,粽子创收了300万左右。”

非遗鳌鱼灯手作盲盒

孔万强希望大家看到,95后年轻人也可以很靠谱,也可以有理想有抱负,能为社会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他觉得,能获得外界的支持,比赚钱这件事更让人激动。

作为前辈,单霁翔觉得,“参与进去市场很大,从中可以学习很多。广阔天地,年轻人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年轻人创新创业的路上,淘宝一直提供了许多支持。

淘宝天猫上聚集着一批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年轻创业者,他们为消费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突破想象的科技发明、古灵精怪的创意商品、新颖奇特的潮流设计。2016年,淘宝首次为这批年轻的创新商家做了一个专属节日——造物节。

造物节2022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造物节今年来到第7届,首次举办创新创业大会,希望为年轻人和中小企业打造尽情交流、相互扶持、彼此成就的开放社区,支持他们把好创意变成好创业,实现可持续的创新。”

“人们需要什么,淘宝都能给到多样化的选择,故宫淘宝是故宫文创传播的一个路径。”单霁翔提到,像造物节这种平台,更是提供了广泛交流的机会,也让人们一次性获得更多信息。“建立一个平台,把更多文创产品带到人们生活中,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