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颇冷,晌午较温:寻访仙台鲁迅纪念展示室丨最深之水

那些从小在教科书里读到的柔和的鲁迅和犀利的鲁迅,混合在少年记忆之中,而后者的印象更为强烈。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又重新开始认真阅读鲁迅,而此时的阅读,对鲁迅的伟大和深邃的感应也更为绵刻。

责任编辑:邢人俨

日本仙台东北大学校园内的鲁迅塑像。(洁尘/图)

我们三个人,谭博士、艳宁和我,到仙台后住在东北大学的附近。事先订好了一个公寓民宿。

那是2019年11月1日的早晨。这一天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一早起来步行前往附近的东北大学,探访鲁迅纪念馆,时近中午回到民宿拿上行李,坐地铁至仙台车站,再坐JR至东京车站转至成田机场,上飞机,飞行时间五个多小时,晚上就会降落成都,然后在自家床上入睡。这一天也果然就如行程安排一样。

这一趟,要是在一百多年前,需要多长的时间呢?我突然来了探究的兴趣。我有两个博学的朋友,吴策力和马酣,都是一肚子杂学,问他们,有趣的答案果然有了。

成都地处内陆,二十世纪初,出国留洋,无论是东洋还是西洋,一般都是从上海离境的。那个时候,出洋要走多久呢?

马酣以陈毅出川为例告诉我,1919年6月,包括陈炎、陈毅兄弟的四川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留法勤工俭学的官派生和自费生共62名,在成都牛市口坐滑竿启程,先从成都的九眼桥坐船去华阳,经过彭山、乐山、宜宾到重庆,换汽轮一路到上海,路上花了有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在上海登上“麦浪”号海轮,启程赴法国,10月10日到达法国南方大港马赛。共耗时近4个月。

吴策力以山川早水为例,反过来理了一下20世纪初从上海到成都的旅程。1904年,山川早水与其同行者,从上海到宜昌后,从宜昌乘船到万县,水路868里,耗时14天,然后走陆路1307里到成都,用了17天。一共31天。

日本文人山川早水在1904年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在四川做了一次长时间的旅行,之后著有四川游记《巴蜀》,1909年由日本东京成文馆出版。学界评价说,山川早水这本游记,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清末四川民间风貌特别是对当时下层社会的记载十分深入全面,对于四川地方文化志的内容建设颇有贡献。

吴策力告诉我说,一百年前,从成都到上海要25天到30天。那时一般都走水路,不会选择从北面(陕西方向)出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陕之间的陆路因大山阻隔颇为艰险,有条件的人都不做这个选择。至于说从上海出发前往东洋,吴策力找到了日本学者北冈正子的研究结果:鲁迅和他的同学们是在1902年3月24日由南京出发的,乘坐日本“大贞丸号”客轮先到达上海,29日,换乘日本邮轮会社的“神户丸号”前往日本。4月4日,鲁迅在横滨上岸。

一百年来,交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的空间挪移耗时长短有了天壤之别,这一定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时间观念和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哪一种认知更贴合人的本能,这个真是一个很深很大的问题。

在我们入住仙台的当天晚上,2019年10月31日,是万圣节。在仙台的商业中心区青叶通一番町,很多扮成各路鬼怪的年轻人把街道当成秀场,走来走去,对着路人的镜头凹造型比手势。我们拍下了各种“鬼”,嘻嘻哈哈地玩了好久。从气氛上看,虽然比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