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何越来越像贬义词?“公地悲剧”又一鲜活实例丨快评

“专家”一词被玩坏,实质上还是公地悲剧的体现。所谓公地悲剧,就是产权没有界定的土地,大家都会去放牧,从而导致过度利用,也就是“玩坏了”。同样,“专家”这个头衔并没有太高的门槛,并不难获得,也是“公地”的一种,意味着很多很多人都可以“进入”,或自称或被媒体、自媒体惠赠,自己滥用、过度使用才是“理性选择”。惜乎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在出格言论上,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追我赶,当然很快就“玩坏了”。

责任编辑:辛省志

日前,一些专家的建议在网上受到群嘲,“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标签又一次火了。撇开具体的建议及对此的争议不谈,“专家”一词似乎有越来越像贬义词的趋势。这一现象本身值得玩味、值得思考。

的确,听起来缺乏常识的专家言论不少。如某房产专家建议农民去县城买房,然后开车种地,被网友冷嘲热讽后,又出来自辩道:“农民住在县城,开着车去种地已经很常见了,县城周围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都可以这么做,开着车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就解决问题了。”只是不知道,所谓的“常见”有多常见?又有专家给失业者想的出路是“私家车去跑滴滴,闲置房出租”,一些网友挖苦此建议约等于“何不食肉糜”。还有某经济学家劝诫年轻人“放弃高薪职业,去赚钱少的岗位锻炼”,惹来众多白眼与吐槽。

市面上主流的解释是某些专家的观点“不客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解树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