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他们遇见了新的自己

又一年的开学季到来。社交平台上,许多大学经验帖被顶上相关话题页的热门榜单。新生们的忐忑与期待化为浏览量,变得悉数可见。

告别应试教育,面对大学崭新的学习环境与要求,大学新生应怎么做好准备?那些大学里成绩耀眼的“学霸”,一路走来又有何经验得失?

近期,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联合推出「迎风新青年」公益电子刊,其中采访了多位大学在读的优秀学生代表,为新生带来可供参考的实践样本。

寻找,一个渴望奔赴的方向

已经获得武汉理工大学直博名额的谭珺辉,至今仍记得大一刚入学时的迷茫。

不同于高中按部就班的课程与生活,大学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少了各科老师事无巨细的叮嘱、耳提面命的教诲,取而代之的是学分制选课和自行安排的课余时间。

习惯面对明确作息安排及完成目标的谭珺辉,在大一入学后不久,面对繁杂的课程和多样的社团组织陷入了困惑:

“我到底要做些什么?”

谭珺辉就读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班,一直期盼着能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他,在填报志愿时斟酌再三。面对材料领域众多的专业分支,他心生迷茫。然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帮助他尽快地调整了方向。他根据学校提供的平台资源,围绕自己的专业特点做了发展规划。

学院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启发研讨》创新实践课,他积极参与。“大学会更加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我们寻找更适合的学习方法、明白自己要达成的目标。”谭珺辉说。

在这门课上,经学科各领域首席教授的生动讲解,他开始对材料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国家战略需求等关键问题有了明确的认知。“要先找到一个兴趣点,让兴趣产生探索的推动力,才能尽快从迷茫中找到出口。”

大学的学习节奏对于新生们来说,也是一件难以把控的事情。为了让自己尽快适应,现已保研至华中科技大学的牛康力在刚开学时,选择沿袭高中的作息时间,还会做好详尽的当日规划,并严格执行。

对科研感兴趣的他,早早加入了导师的课题组,并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关于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他总结了两个小技巧。一是给自己制定时间节点,采用番茄钟等辅助工具,提高效率。二是善用手机备忘录,将每天的任务逐条记录,保证有条不紊。

牛康力在学校实验室进行专业文献研读 (受访者供图)

同样经过适应期的,还有同济大学的黄昕仪。由于高考失利,她与心仪专业以几分之差失之交臂,被调剂至生命科学专业。十分清楚自己优势与兴趣的她,入学后便开始准备转专业,最终梦想成真。

黄昕仪日常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不同于谭珺辉最开始对专业发展方向的迷茫,黄昕仪很快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然而,在人际交往中,她还是陷入了迷茫。除了舍友之外,一起上课的同学不再是每日可见的熟悉面孔,不固定的同学关系让她有了社交焦虑。

“大学就是一个从学生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各个方面都需要你做出改变。”想通了这点,黄昕仪在学会独处的同时,也结交了不少好友。这样的经验,让目前正在异国留学的她仍十分受用。

探索,一个让自己大放异彩的舞台

“大学”二字,既是“学无止境”,也是“大有可为”。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搭建了探索无限可能的舞台。然而,时间管理成为了许多新生的难解之题。

谭珺辉在大一课余时间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加入了羽毛球社、机器人竞赛社、辩论社等,并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相关学科竞赛。本着“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心态,他在每次活动中都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虽然收获了许多荣誉,却也因此耽误了一些原定的学习计划与安排。

谭珺辉参与校内志愿者活动(受访者供图)

在与教务老师谈心后,谭珺辉重新明确了学生的本职,并调整了时间安排。翻开他的每日TO DO LIST,与学业相关的任务均被“置顶”,其后才是社团组织活动等。如此一来,每日的学习时间便得到了保障。

当学习与活动等任务出现交叉时,谭珺辉会先分辨优先级,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压缩娱乐时间进行填补。这固然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但为了“两手抓”的过程中所开拓的视野、提升的能力,显然十分值得。

这也成就了他两篇SCI论文的发表,同时没有耽误在时政案例分析、“ASM”机器人竞赛等活动中斩获佳绩;大四期间,他还担任校学生会执行主席,主持了三十多项校级工作或大型活动,志愿者时长累计超100小时。

同样面对“如何兼顾”的问题,张子浩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作为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张子浩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曾被评为北京、上海两地的市级优秀毕业生,获得复旦“荣昶高级学者”等多项荣誉。

初入大学的张子浩在社团招新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校街舞社,拾起了高中时因忙于学业而被按下暂停键的爱好。怀揣着对舞台的热爱,他十分珍惜每一次演出机会,享受聚光灯下的雷动欢呼。他一路成长,并带领团队一举夺得了亚洲高校街舞大赛北京赛区冠军。

张子浩与社团成员参加街舞演出(受访者供图)

在他看来,大学四年是一段精彩的体验。关于爱好与学业的平衡,他表示,“鱼和熊掌其实可以兼得,只要拒绝拖延、懂得规划、善于协调。”规整好碎片化时间,适当寻求帮助,可以解决许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

不同于谭珺辉和张子浩的周密规划,毕业于南开大学法语系的陈心媛更偏向于“随心”。加入吉他社的她,在活动中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隔三岔五聚在一起“玩音乐”,甚至组建了一支乐队,开启了“校园音乐人”的新身份。有着十余年“乐龄”的陈心媛成为了乐队主唱。

选曲、协调、排练……陈心媛的空闲时间逐渐被各类演出填满,她奔走于教室、排练室和演唱场地,常常忙到脚不沾地,却乐在其中。被问及如何规划时间时,她毫不犹豫地表示:“保证学习任务能按时完成的前提下,想做什么就去做。”

陈心媛作为乐队主唱参与音乐节演出(受访者供图)

“上了大学,就努力让自己活得轻松自由一点,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了。”陈心媛说。乐队排练室的话筒前、校园音乐节的舞台中央、全国高校法语电影配音大赛的领奖台上,都留下了她灿烂的笑容。在她看来,不留遗憾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实践,与自己来一场有关理想的对话

大学,既是学习沉淀的宝贵阶段,也是可以包容试错、寻求兴趣的关键时期。学子们拥有的任何一段经历都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规划。

在与张子浩的访谈中,“正向反馈”是他经常提及的词语。学习和练舞之余,他还会参加志愿活动,这三件事填满了他的大学时光。

大一期间,他抱着“做点好事”的想法,加入北师大的白鸽青年志愿者协会。只要有空,他便会走进偏远地区的校园支教,或在敬老院陪伴老人,而这对他的未来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支教结束后,张子浩仍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曾经有个孩子对他说,因为他的课堂感受到大山之外的精彩世界,放弃了读完初中就辍学的想法。寥寥数语,让张子浩的内心发生了“小地震”。他未曾想过,自己会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我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有利于他人的事情中。”目前正在联合国实习的他,正用行动践行着自己对人道主义、和平安全、社会责任等问题的认知。

同样的选择,大三时期的黄昕仪也做了。数学与金融兼修,让她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尝试了证券、咨询、互联网等不同领域的实习之后,她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做适合自己的工作,让工作与自己相辅相成,并在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知识。”

大学,究竟如何展开才算没有虚度?受访的学子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相似的答案:自由地探索,大胆地热爱,无需拘泥于任何束缚。一如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曾说:“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青葱岁月,即使跌跌撞撞也没有关系,这段体验本身已足够有意义。

如果说高中是一场漫长但目标明确的马拉松,大学就更像是一座神秘庞大的矿山,它需要勘测、需要合作,更需要在探索中前进,倘若沿用过去的方式去面对,碰壁在所难免,也将错过宝藏。

正如矿工在漆黑的矿洞里需要一盏灯照清前路,准大学生们怎能不需要一份入学指南,告诉你大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样一份“藏宝图”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联合策划的「迎风新青年」开学季电子刊面向所有大学新生免费开放。

微信搜索小程序“南方周末电子刊”,即可免费畅读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