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进厂,AI很忙

无可否认,我们的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人工智能无所不在的时代。

算推荐帮我们选择最偏爱的衣服和餐馆,智能导航让人们不必再花精力去记住每一条路线,总能猜中人们喜好的短视频软件也正风靡全球……

指尖滑动的,总如你心间所愿。

人工智能为生活带来的便捷显而易见,但冰山之下,曾经狂飙突进的AI技术也渐显其局限:信息茧房、算法歧视、安全风险、隐私泄露……

人们的疑惑与期望也相伴而生:AI技术经由人类创造,本应更好为人服务。

从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到被人诟病的“双刃剑”,AI似乎走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技术如何更好服务于人?未来又该走向何处?

透过最近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及近年社会各方对AI技术的探索,或许能得到更多启示。

AI助力实体,成为大会焦点

9月1日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一个汇聚全球科技组织、科技企业、政府机构、专家学者的顶级“AI盛宴”。

腾讯、阿里、蚂蚁、百度等多家互联网科技企业,也携核心科技产品悉数亮相。这一次,人工智能如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大会的焦点。

腾讯展出了与慧眼科技联合研发的“腾慧飞瞳AI质检仪”,通过融合多项AI算法,帮助工厂进行质检工作。

京东选择将一辆智能快递车开进现场,让公众更了解他们为城市提供“最后一公里”基础运力服务的工具。

京东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智能快递车

百度通过一系列可视化装置,展示了其利用AI助力医疗、保险、能源等行业的“文心大模型”。

蚂蚁集团则别具一格:在“C位”展示用于隐私保护与智能反诈的科技产品,旗帜鲜明地亮出了“攻坚AI安全可信”的理念。

蚂蚁集团展示隐私保护与智能反诈科技产品

除此之外,还将许多普通人的面孔拼成了一面墙。透过这些小微实体的故事,展示其让AI技术走进田间、小店和工厂的探索——把卫星遥感技术用于农村金融,或将AI与区块链用于版权保护等。

蚂蚁集团展示助力小微实体的案例故事

通过各企业在大会上展示的诸多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各大企业的AI技术研发趋势,虽侧重不同,却又殊途同归——从线上到实体,从消费市场到工农业场景,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更紧密了。

在此之前,中国AI技术的蓬勃发展,更多侧重于线上经济领域。但随着中国互联网出海遇阻、国际金融动荡加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等多重因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面临混沌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走向实体,助力实体,成为必然发展方向。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所言,人工智能是赋能技术,必须与应用场景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2022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特别提出:“要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是对星辰大海的仰望,也是脚下带泥的深耕。”可以说,蚂蚁集团人工智能技术负责人王志荣在接受访谈时说的这句话,是互联网企业的共识,也是全社会更急切的期待。

用科技给AI装上价值“校准器”

人类对AI的探索,已跨越半个多世纪。

1967年,科学家明斯基就曾畅想:再过3到8年的时间,“我们将创造能达到普通人类智力水平的机器,能阅读莎士比亚著作,给车上润滑油,会耍手腕,能讲笑话,还会跟人打上一架的机器”。

但随后数十年,人们发觉让AI从研究室走向现实,其实并不容易——人工智能的训练升级,需要算力与数据的支撑,这个条件在前互联网时代并不存在。

直到2010年前后,计算能力的突破、大数据的爆发、深度学习模型的创建,才让人工智能坐上“三驾马车”,实现了从“不能用”到“可以用”的重大转变。

图/视觉中国

自此之后,AI一路狂飙突进。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也成为AI成长的优渥土壤。2013年到2018年上半年,中国AI领域累计融资金额全球占比60%,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17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随后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更标志着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然而,AI的爆发落地,带来了一些疑惑和挑战,也催生了诸多改变与转型。

首当其冲的是安全与隐私。2021年一个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人工智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带来了公共安全风险、隐私侵权等问题。

为此,近年来,社会与企业都进行了诸多探索。

2018大数据合作与合规峰会上,腾讯公司发布了《腾讯隐私保护白皮书》,希望通过搭建完善的隐私保护体系,为用户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在线环境。

蚂蚁集团则聚焦于智能风控与隐私计算技术——如基于可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了智能风险感知与响应联合反诈系统,为数亿用户提供安全保障;研发“隐语”可信隐私计算生态体系,探索在大规模数据流动中保护用户隐私。

蚂蚁集团隐语可信隐私计算技术栈 入选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镇馆之宝”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蚂蚁就用一些普通人的故事,点出了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平时爱玩游戏的小方,充值时遇到了骗子,支付宝“叫醒热线”识别风险,通过AI虚拟客服打去电话,即时“劝阻”了这笔交易。

唐阿姨去医院看病,黄牛党却让专家号一号难求,支付宝小程序安全防护,挖掘打击长期在上海华山医院和复旦肿瘤医院倒号的两个黄牛团队,帮助她和更多人看病挂号更容易。

AI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持,代价却是数字化风险持续加剧。人们都在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安全可信?如何在数据开放和安全隐私之间取得平衡?

科技发展的问题,要用科技来解决。研发更好的技术产品,给AI装上价值“校准器”,才能帮助其更好服务实体、服务社会。

无疑,这对于技术研发方,以及监管治理者,都将是持续解答的新命题。

助力实体,才是更好的AI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疑惑始终如影随形: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对实体经济到底有什么用?

对此,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在一次大会上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为了替代人类,而是为了更好服务于人。

在实体经济中寻找落地应用场景,无疑成为推动“AI技术服务于人”的核心要义。而值得肯定的是,梳理几个互联网科技公司近年的探索,也都在沿着这样的路径努力。

2015年12月底,百度就将一辆自动驾驶汽车,从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百度大厦附近驶出。此后,作为国内较早应用AI技术的企业,百度始终聚焦于研发智能驾驶。

在制造业,腾讯则尝试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工业生产智能化。

过去,工厂质检难度大、耗时长,而在AI帮助下,人工1分钟才能完成的质检,压缩到了几秒钟。其与富驰高科合作AI工业质检项目,一年能为企业节省人力成本数千万元。

腾讯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AI质检仪

在能源行业,华为打造了5G智慧煤矿——在晋能控股集团塔山煤矿,智能巡检机器人往来探视,工人还可以一键呼叫“网约车”、实时手机视频通话。

蚂蚁集团对AI的运用,则是聚焦于“科技助力小微”的方向。

在农业领域,江西果农彭青青曾在手机上圈出自家的果园,通过网商银行“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技术,解析卫星图片并预测产量,很快获得了22万元贷款。

江西果农彭青青

为解决版权保护的难题,其旗下的蚂蚁链研发了名为“鹊凿”的数字版权服务平台,帮助上百万的中小内容创作者,用1元钱就能领到一张数字版权存证证书。今年推出的版权AI计算引擎,对视频侵权行为的识别成功率也接近99%。

此外,通过融合区块链、IoT、AI等技术,蚂蚁链还研发了可信上链模组——如同一个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连接器”,能将物理资产转化为可信的区块链数字资产。

蚂蚁链可信上链模组

武汉的小安科技,就将这一产品嵌入到了其生产的电单车里,让每一台车都成为一个“可信设备源”,从而打破动产融资的信任壁垒。

可以说,让AI“下村进厂”,服务微小的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正成为互联网科技企业共同的责任与目标。

小改变积微成著,全社会的协同发力,才能让实体经济在AI技术的助力中驶上“快车道”。

科技是手段,人才是目的。走在十字路口的,不是AI,而是人类。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