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丝镶嵌:金火夺天工,匠心致和美
责任编辑:杨嘉敏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寥寥数语,便高度概括和赞美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这门被誉为“燕京八绝”之首的技艺,在明清时期是皇家荣耀的象征,今天则作为国礼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和美之道。
“为什么花丝镶嵌是‘燕京八绝’之首?你想啊,有哪个行业的作品不仅可以作为礼器,而且还被帝王后妃顶在头上的?想不出来吧?花丝镶嵌就是!”在提及花丝镶嵌的“江湖地位”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人程淑美半开玩笑地说。虽是调侃,但花丝镶嵌作为中国传统细金工艺的经典代表名副其实。
程淑美是国礼友谊勋章的主要设计和制作者,自16岁一脚踏入这一行当,弹指已是一甲子。花丝镶嵌对她而言,既是传承,也是创造,既是事业,也是生活。
五粮液携手南方周末开展的2022“有礼了!中国”非遗国礼活态传承之旅,第三站来到北京,探访故宫宫廷艺术的经典代表——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盛世酒礼,八方来和
1739年除夕夜与元旦晨交界的子时,乾隆皇帝由几名太监引至养心殿东暖阁行“明窗开笔礼”。隔间内,太监们早已设好紫檀长案,上面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新刊的时宪书、玉烛长调烛台、金柿子酒壶以及一盏金瓯永固杯。
乾隆皇帝走到案前,点燃玉烛长调烛台上的蜡烛,再将金柿子壶里的屠苏酒注入金瓯永固杯,然后借着烛光拈起一支笔身镌刻着“万年枝”和“万年青”字样的毛笔,稍稍凝神,蘸朱色于笺纸正中写下“四年元旦天下太平中外安和如意”。
写罢,乾隆皇帝端起金瓯永固杯,面东而立,略饮了一饮杯中之酒,祈祷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家国平安。饮完酒,乾隆皇帝将新刊时宪书浏览一遍,为天下苍生授时省岁,完成“明窗开笔”的最后仪程,接着依照惯例作“元旦开笔诗”。
这是乾隆皇帝即位的第四个年头,时年28岁的他意气风发,满怀雄心想干出一番伟业。在元旦前一个月,他下旨命内务府造办处打造一件寓意江山永固、体现家国情怀和礼制传统的饮酒礼器,以便在即将到来的元旦明窗开笔礼使用。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这是大清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造宝工程,由乾隆皇帝亲自担任总设计师。他前后下了十几道圣旨,对器物造型、纹饰和镶嵌珠宝等做了详尽指示。
在皇帝的指挥下,帝国的能工巧匠日以继夜紧张工作,终于赶在旧年的最后一天把一盏通体璀璨、金碧辉煌的金杯和一座青玉烛台呈于乾隆皇帝面前。“这个金杯就是金瓯永固杯,烛台叫做‘玉烛长调’,寓意四时合气,盛世太平,基业万年。”
故宫珍宝馆金瓯永固杯展柜前,花丝镶嵌大师程淑美将这件国宝的历史娓娓道来。为了再现复刻金瓯永固杯,她已经不知道多少次来到这里细细观摩,对于它的前世今生可谓了若指掌。
金瓯永固杯制成之后,自乾隆四年元旦起即作为历代清朝皇帝每年元旦举行明窗开笔礼时盛放酒的专用礼器,用来祈求国运昌隆,是清代皇家珍贵的祖传宝物。为何乾隆皇帝会如此重视一只酒杯的打造和传承?这与中国源起先秦并传承发展至今的酒礼有关。
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有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点明酒是中国礼乐文明的源头。早在夏商时期,酒就作为“天之美禄”敬奉于神灵之前,在祭祀过程中充当着沟通天地和祖先的介质,意义非凡,故而凡举祭祀都必须使用酒,正如《诗经·小雅·信南山》所描述的:“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
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教化天下,定下17种仪典以《仪礼》十七篇传世,皆以酒成礼,用来祭天地、祀神灵、法先祖、尊圣贤、敬乡老、别序列、驱邪祟等,通过酒礼和酒德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原因便在于此。酒贯穿于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因而有“百礼之会,非酒不成”的说法,并由酒礼生发出诸如酒俗、酒器、器皿、服冠、装饰等相关的酒文化。
在酒礼衍生的众多酒文化中,酒器作为酒的承载体本身即是礼器的一种,古人创制出爵、斝、觚、觯、觥、彝、卣、尊、罍、禁等酒器,用于不同的祭祀活动和礼仪场合,并以造型、材质和工艺等标识身份尊卑。
花丝镶嵌自元以后为皇家御用,以工艺巧夺天工、造型精致繁复、成品雍容华贵著称,乾隆皇帝制作金瓯永固杯,一来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皇室身份尊贵,二来祈求吉祥太平,疆域永固。
学成金火艺,货与帝王家
“花丝镶嵌起源于商代,历经东周汉唐宋发展,至元代趋于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到现在已有近四千年历史。这门工艺在汉代时称为‘焊缀金珠’,也叫‘细金工艺’。它是将金、银、铜抽成细丝,以堆叠编织等技法做成造型,再将各部位造型焊接起来,加上点翠和宝石镶嵌,工艺十分复杂精细。”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为了整合“燕京八绝”技艺,就把细金工艺概括成“花丝镶嵌”这四个字,包括花丝工艺和镶嵌工艺两大类。在程淑美名为“国粹银作”的工作室里,她的儿子也是徒弟高欣程正忙着用喷灯融化金料。在1000℃高温的炙烤下,金料渐渐融为金液,倒入凹槽定型冷却后,上轧条机反复轧制成金条,再根据掐丝需要用拉丝板拉成粗细不等的金丝,最细的直径仅为0.26毫米。“花丝镶嵌的第一道工序便是用火化料,后面每个制作步骤完成后,都需要用火进行焊接,所以我们叫它是金与火的艺术。”程淑美说。
花丝镶嵌滥觞于商代,当时还未产生精细的工艺,匠人们只是将金条和金片打制成造型简单的首饰供贵族佩戴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金银错工艺,采用镶嵌或涂画技法在青铜器上饰以金银纹样,东汉时期又诞生了掐丝和编织技法,使花丝镶嵌初具雏形。至唐代花丝镶嵌工艺形成《唐六典》中记载的“唐十四法”。
元代禁止金银在民间流通,贵金属为原料的花丝镶嵌工艺遂被吸收进入宫廷“作院”的“银局”,专为皇家服务。由于“作院”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邦的能工巧匠可以互相交流技艺,加上宫廷制造不惜原料和工本,花丝镶嵌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步入宫廷艺术时期。
明代的花丝镶嵌在继承元代技艺的基础上,大量镶嵌宝石,形成后来花丝镶嵌的显著特征之一。清代皇室对金银制品的需求量很大,于康熙年间成立造办处,专门制造皇家御用品,花丝镶嵌隶属其下“银作”。随着宫廷各处对金银器品质要求的提高,花丝镶嵌分工进一步细化。
明清时期花丝镶嵌珍品层出不穷,传世至今的有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孝端皇后凤冠、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银鎏金累丝提梁花篮、金嵌珍珠天球仪、金嵌珠“万寿无疆”杯盘以及金瓯永固杯等,其工艺之精湛、用料之奢华、匠心之机巧令人叹为观止。
何为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可见,经典须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能够恒久流传,有着多重价值和多向阐释空间。花丝镶嵌在近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但诞生了很多独创性工艺,还广泛吸收了来自希腊、阿富汗、萨珊波斯、粟特、阿拉伯、西欧以及蒙满等国家和民族细金工艺的技法风格,于明清时期臻至大成。凡举中国传统金属工艺,都可以在花丝镶嵌中找到范式。
可以说,花丝镶嵌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经得起时间的历练而又弥足珍贵,或许,这正是乾隆皇帝钦定其制作皇家礼器的理由——唯有极致的工艺才能衬托天家雍容,唯有传世的经典才能承载千年礼乐。
而经典不止一种。
明清时期,中华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以“和而不同”而致“天下大同”,实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冥冥之中似有巧合,紫禁城和五粮液古窖池群皆诞生于大一统时代的开端,折射出中国传统儒家“中和”的经典哲学思想。
公元1403年,正是永乐元年,这一年的正月,北平府改称北京,即将升格为国都。三年后,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的紫禁城开始营建,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将建筑群以两翼、四面、八方进行呼应,历时14年建成,是中国千年礼制思想完美而经典的呈现。此后五百年,紫禁城服务了明清两朝共24位皇帝。作为国之中心的中心,紫禁城不仅是由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礼制文化、营城理念以及顶级建筑设计与营造技术共同缔造的杰作,更是一部宫廷史。
五百年帝后活动、外交朝贡、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在这里次第登场又被记录下来,不断添补着它的历史底色。1912年,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紫禁城于1925年成为故宫博物院,到今天又近百年。
以紫禁城的营造为起点,将时间再往前半个甲子。1368年,朱元璋结束元末乱世,一统天下,定国号为明。远在千里之外、有着“西南半壁”之称的叙州府,“利川永”“长发升”等酒坊亦于这一年开挖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窖池是酿造浓香型白酒的关键场所,粮食原料在窖池中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乙醇、各种风味物质,由此构建出美酒的品格和风骨。
五粮液古窖池在长达654年的不间断反复酿造过程中,自然富集、筛选和驯化出对酿酒有益的微生物,这些栖息在古窖泥内的微生物代代繁衍,已形成一个数量和种类都极其庞大的微生物群落,成为缔造经典五粮液优雅古窖香的基石,见证和经历了中国浓香型白酒的起源与发展。作为不可复制的优势核心资源,据说一克古窖泥的价格高于一克黄金的价格,被誉为“活国宝”,于2005年永久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如今,宜宾最古老的酒坊——利川永(温德丰)、长发升、张万和、刘鼎兴等仍旧在运作,它们组成五粮液最核心的501酿酒车间,保留和继承着中国白酒最纯正的初始记忆,以明代古窖池为器,以源自唐代的多粮固态酿造工艺为技,坚持“料必优、时必适、工必到、法必精”的古训,酿出中国高端白酒典范,成就大国浓香。
时间之沙滚滚而下,湮没了多少过往,唯有经典长存,传承不息,历久弥香。五千年的酒礼文化,四千年的花丝镶嵌,六百年的紫禁城,作为中国礼乐文明的经典符号,不仅具有极高的政治、哲学、美学、艺术和历史价值,更沉淀了历史赋予的深厚文化内涵,曾共同构建出皇家礼仪的外在表现和大国风度。而今盛世再现,五粮液以六百五十余年窖香芳华再次将紫禁城与花丝镶嵌联结起来,在和美的主旨之下,礼乐制度与工匠精神完美融合,让历史遇见历史,让经典致敬经典,以酒成礼,举杯共赞。
程氏花丝:经典源自匠心
在业内,提起“程氏花丝”可谓无人不知。过去花丝镶嵌都是师傅带徒弟,在实践过程中口授身传,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程淑美经过数十年的学习和积累,创造性地将玉雕与花丝镶嵌结合起来,以创作人物见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有鉴于此,2009年经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共同评审,将其命名为“程氏花丝”,乃是北京工艺美术界首批以姓氏命名的艺术流派。对于将一生奉献给手艺的匠人而言,这是至高的荣誉,也是对匠心最大的肯定。
传统花丝镶嵌是在器物表面进行创作的二维艺术,受此局限,过去大多数花丝镶嵌匠人都缺少三维构图能力,无法独立完成设计和立体造型,只能停留于技工层次。而玉雕被誉为立体的绘画,强调人对三维空间的感知和对立体造型的想象力,恰恰能弥补花丝镶嵌的短板。
1967年,程淑美从工艺美校毕业,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厂工作。深感自己立体造型能力有所欠缺的她为了进一步提高花丝镶嵌技术,主动要求进玉雕车间。那时玉雕行当十分辛苦,玉雕工人抱着沉重而冰冷的玉石上水凳进行琢磨,双手浸在金刚砂泥水中,一浸几个小时,所以当时玉雕车间里男性多,女性少。然而程淑美硬是咬牙坚持下来,在玉雕上亦学有所成,她创作的“麒麟献宝”还在全国玉器作品展获得奖项。
1983年,程淑美重回花丝镶嵌行业。十年的玉雕设计和制作经历,拓宽了她的艺术眼界和境界。在当时众多以平面图案为主的花丝镶嵌里,程淑美以立体人物造型见长,由她主导设计制作的“关公”“提灯仕女”广受好评。然而程淑美并未就此满足,为了制作好观音造像,她查阅了大量资料研究佛造像的仪轨,并到全国各地的寺庙进行实地勘访。后来她创作的花丝镶嵌立体观音造像在行内独树一帜,被公认兼具慈悲相、智慧相、庄严相、福相、德相五相,“程观音”之名不胫而走,为她日后开宗立派奠定了基础。
几十年转眼过去,在花丝镶嵌这条道路上,程淑美始终保持着对手艺的敬畏之心,从未停下学习的步伐。“故宫是我的第二学校。从上学那会儿起到现在,我有空就去故宫珍宝馆和历代艺术馆进行临摹、观察,反复揣摩那些艺术品的技法和工艺,将它们吸收进自己的花丝镶嵌创作中。”艺术是广阔无边的,它们既能够彼此勾连相通,又与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唯有不拘一格,博采众长,砥砺不断,才能逐日精进。“时代在进步,大众的审美和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既然被称为‘大师’就不能故步自封落后于时代。我现在76岁了,看见什么还想学什么呢。”
程淑美这番朴素话语的背后,其实就是她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践行。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对工匠精神有所描述。《诗经》中说雕琢骨器、象牙器和玉器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将其引申为做学问的态度,朱熹在为《论语》作注时进一步解释云:“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在古人看来,无论治工还是治学,都必须怀着一颗执著的匠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卓越的追求永无止境。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核,它要求人们在继承中升华和创造,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所谓升华与创造,是基于优质的本底,顺时而起,顺势而为,步入更高境界或形成更好成果,如同以五粮酝酿美酒。古人酿酒,遵照“六必”原则——“秫稻必齐,麴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礼记•月令》),顺应天时,严选物料,历经时光轮转最终得到百谷之精华,这酝酿的过程即是一种具象的精益求精,故而酝酿又有涵育之意——涵养传递,化育创新。而这也正是五粮液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宜宾拥有长达四千多年的酿酒历史,从商周时期的窨酒,到唐代的重碧酒,从宋代的姚子雪曲,到明清的杂粮酒,再到1909年五粮液正式得名,酒韵一脉相传,工艺代有精进,构建出一条清晰完整的传承路径,为今日的五粮液所继承和发扬,以“天地精酿,分级精选,十年精陈”之匠心,酝酿出经典五粮液,以六百五十余年古窖香,融四千多年历史底蕴和当下和美文化于一体,斯诚如清代龚自珍《题王子梅盗诗图》诗云:“菁英贵醖酿,芜蔓宜抉剔。”其实,无论酿酒还是花丝镶嵌,对于匠人而言,工匠精神的本质都一样,无非是千锤百炼的坚持,是不惜工本的求精,是追求卓越的探索,是继承,是创造。
民之用,国之礼:此为经典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除了典范性和权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多重价值和多向阐释空间,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内化出新的内涵——这意味着,经典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上至庙堂,下至市井,皆可从中有所获得和启示,这是经典得以历久弥新、恒久流传的原因。
过去,花丝镶嵌深藏宫苑,只为帝后王公服务。然而在旧王朝分崩离析之后,花丝镶嵌并未就此归于历史的尘埃,而是回到人民群众之中,成为新中国对外的一张国家名片,以全世界通行的艺术语言,为国家赢得了友谊和外汇。
为了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接触花丝镶嵌,程淑美及团队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进行创新。他们借鉴国外石镶首饰的工艺和审美进行创新设计,拓展了花丝镶嵌的产品边际,研发出一批价格亲民、纹饰形制符合时下审美的首饰、挂饰与摆件等为民所用,并对传统花丝镶嵌工艺品进行改良,赋予它们新的生机,而不仅仅是冰冷的历史陈列品。例如曾经皇帝御用的金瓯永固杯,经过花丝镶嵌匠人们的创造性复刻,变成全花丝的江山永固杯,使更多人得以领略中国宫廷艺术之美。
而在另一端,花丝镶嵌依旧延续着与生俱来的雍容格调,一点匠心和艺术风骨百代传承,绵绵不坠。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与珠宝文化的巅峰,花丝镶嵌曾多次被选为国礼,亮相于G20峰会、APEC等国际化舞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和雅与美好。2015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设立颁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这枚友谊勋章主要以花丝镶嵌工艺制作而成,主要设计和制作者正是程淑美。友谊勋章不仅是国礼,也是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它采用和平鸽、地球、握手等国际通用元素以及荷花、中国结、万年青、牡丹、玉璧、兰草等中国元素,寓意和平友谊,公平正义,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中正平和”“由和至美”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美学。
“和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脉传承的最高宇宙观、世界观和道德修养标准,也是五粮液当下自觉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这份使命感来自于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宜宾出产的窨酒就曾作为僰人的“国礼”进献给周王室,以示和平交好;及至秦昭襄王时期,秦人与僰人勒石为盟,约定“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锺。”“黄龙”“清酒”在此时已超脱了具体的物,而上升为国之象征,故而后世以“清酒黄龙”作为国家之间盟约的代称。1915年,五粮液首次走出国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崭露头角,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和美芬芳开始为世界所知。新中国成立后,五粮液更是多次亮相世界舞台,作为大国浓香的代表见证了无数国际友谊盛事和重要的历史时刻,品牌形象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今天,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美”文化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五粮液秉持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大国浓香故事”的价值追求,以“和美”二字对生产酿造和文化内涵进行高度总结和概括——“种、酿、选、陈、调”体现和而不同,“共酿和美生活”主张美美与共,而这所有关于“和美”或抽象或具体的表达,最终都凝聚为“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经典五粮液,汇入掌心的“江山永固杯”中。
江山永固,国泰民安,鬯酒重器,礼之序也。中国传统哲学语境讲究酒以成礼,器以载道,古人将两者结合构建出各种礼仪礼俗,目的在于平息无序和纷乱,“致中和”而抵达和美境界。大国崛起,盛世太平,“和美”正逐渐成为世界主旋律。五粮液、花丝镶嵌以及更多优秀的中国传世技艺皆抱持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努力以匠心展现中华文化之风骨,凝聚中华民族之精神,以大国天工,共创和美。
绝技传千载 ,华彩溢四方
网络编辑: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