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ESG创造商业之上的价值:中国企业的自觉之路

“什么是ESG?”

四年前开始做ESG评级时,这是王学柱被客户问及最多的问题。作为润灵环球评级机构负责人,和为数寥寥的其他同行一样,彼时在国内开展ESG业务无疑是寂寞的。

转折发生在“A股入摩”。

2018年6月,A股正式被纳入MSCI(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相关指数,国际资本与中国证券市场通过MSCI实现了历史对接。这加速了包括A股在内的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成熟,也提升了ESG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声量。因为,为有责任投资需求的投资者提供ESG评测是MSCI的重要业务之一。

和当初CSR(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内发展时一样,作为舶来品,讨论和实施ESG,被视为企业接轨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体现。在ESG投资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近两年,有关ESG的公共讨论逐渐增多。从政策到市场,从标准到实践,ESG“西风”日益强劲。

然而,风潮之下,挑战和问题也同样凸显。

“国际化的另一面是本土化。一方面,ESG概念从内涵到外延,有诸多与中国不完全一样或不完全适用的表述;另一方面,一些非常东方化、中国化的思想和实践,并没有体现在当前主流的ESG标准体系中。”商道纵横创始人兼首席专家郭沛源在谈及中国企业实施ESG面临的挑战时说到。

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特色。如何把握两者的平衡,是对企业战略能力的考验。

蓄势

2020年9月,我国提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为共识。这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再次加强了企业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加速了企业绿色发展的进程。

与之相适应,有关ESG的专项讨论开始在市场监管和行业倡导中缓慢落地。

2020年9月4日,深交所发布新修订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增加了第十六条“履行社会责任披露情况”,首次提及ESG信息披露。9月25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自愿信息披露》,指引的第十四条倡导科创企业根据所在行业、业务特点、治理结构,进一步披露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个性化信息。

监管部门有关ESG信披工作的探索不断深化。

2022年1月,上交所发布关于做好科创板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科创板公司应当在年度报告中披露ESG相关信息,并视情况单独编制和披露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环境责任报告等文件。3月,上交所发布“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方案针对ESG提出要在行动期末达成“上市公司环境责任意识得到提高,ESG信息披露形成规范体系”的目标。

关于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自愿信息披露》的通知

尽管截至目前,证券交易所尚未发布市场预期的ESG专项报告指引,但从信披入手,推动上市公司重视ESG管理已经呈现出明确的态势。

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其中明确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沟通内容中增加上市公司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

6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应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不仅仅对客户本身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进行评估,还需要重点关注客户的上下游承包商、供应商的ESG风险。

“这些措施是量变积累的过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质变。”郭沛源认为,政策层关于ESG信息披露的要求呈现出“小步疾行”的特点,既积极又稳妥。

中央企业在ESG方面的动向值得关注。

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宣布成立科技创新局和社会责任局。社会责任局将指导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主动适应、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5月,《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发布,其中就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和规范运作,要求中央企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在ESG信披方面,“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实现全覆盖。”

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进程中,中央企业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ESG工作的推进,同样对中国企业开展ESG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监管引导的同时,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有关ESG标准的探讨也在进行。

2022年4月,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牵头起草的《企业ESG披露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发布。7月,中国质量协会宣布启动《企业ESG管理体系要求》、《企业ESG评价指南》两项团体标准的制定。同月,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了《企业ESG沟通手册(1.0版)》。

风起青萍之末。尽管当前有关ESG的信披引导和监管要求尚处在零散、倡导的阶段,但促成改变发生的力量正在积蓄。

探索

“国外评级机构对中国企业ESG评级结果系统性偏低。”

在2022年4月举办的“ESG中国论坛2022春季峰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在演讲中表示。

为此,他建议,有条件的国有上市公司要加强与国内外ESG评级机构交流,参与支持接轨国际、符合国情的本土ESG评级体系建设,为扩大中国ESG的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这不只是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而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ESG评级反映的是企业ESG信息披露质量以及与之相关的ESG议题实践绩效。“但一方面,国际ESG相关标准并不充分理解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社会议题,而中国的特殊社会议题还不少。另一方面,在开展ESG信息披露时,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将自身实践与国际倡导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对接起来。”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孙孝文表示。

本土化实践的国际化表达,成为当前中国企业ESG实践面临的突出挑战。

孙孝文认为,应对这一挑战最具参考意义的做法是在“中间地带”精耕细作。完全照搬国际标准,或完全推翻国际标准都是不可取的做法。“在开展ESG信息披露时,企业需要把参与的中国特殊的社会议题与ESG理念和国际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而不是简单的罗列。”

困难如此,但探索未止。

商道纵横的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7月20日,共有1,429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2021年ESG报告(包括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较去年增长337家。近两年,发布ESG报告的企业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

数量提升的同时,也涌现出一些较好的企业案例。

阿里巴巴ESG报告显示,阿里在碳减排方面提出“范围3+概念,希望带动生态,15年减碳15亿吨”

2022年8月,阿里巴巴发布了2022 ESG报告。这份长达200页的报告,受到了媒体和ESG专业圈层的广泛关注。

在这本被外界称为“内容最丰富的ESG报告”中,阿里巴巴以“阿里巴巴ESG七瓣花”的结构,披露了其在环境保护、员工发展、数字消费、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社会韧性、人人公益、公司治理等七个方面的实践。

立足本土实践,建立自身披露框架,回应国际ESG相关信息披露要求,是阿里丰富中国企业ESG实践“中间地带”内涵的积极探索。

从ESG三个维度来看,在环境维度,阿里按照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框架披露了自身气候治理现状,也披露了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标准关注的重点议题。在发掘自身特色实践方面,阿里创造性地提出了“范围3+”的减排概念,并与生态伙伴一起完善相关计量理论和方法学。

在社会维度,阿里一方面披露了国际国内标准普遍关注的员工权益、员工发展、多元文化等内容,也披露了社区建设、数字包容等国际化色彩浓厚的议题。同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教育公平等中国重要议题,也在这份报告中笔墨众多。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阿里还披露了新型就业的生态用工制度与实践,回应了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互联网平台保障平台灵活就业人员权益的关切。

数字化助力探索未来乡村,阿里以数字化设施,和村民一起看到了农业及农业以外的机会

在治理维度,阿里详细披露了公司治理架构、风险管控体系以及保障客户数据安全的价值主张和能力举措,并阐述了对“科技伦理”等前沿议题的思考。

阿里巴巴ESG报告显示,2022年阿里巴巴成立科技伦理治理委员会

阿里的ESG报告显示出,ESG这一来自西方的价值评价框架,在为中国企业进行价值称重时,也正在延展出中国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阿里ESG报告既借鉴国际通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又融入乡村振兴等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元素,并体现了数字平台企业创造商业之上的价值的思考和行动。“拓展了ESG的中国内涵,特别是从平台治理角度诠释了ESG,为同类企业评估和披露ESG信息提供了范本。”

在中财绿指首席顾问施懿宸看来,阿里ESG报告所披露的平台推动生态减碳、建设美好数字生活、以科技助力社会责任等实践,与中国绿色低碳、美好生活、高质量发展等理念密切关联,“体现了中国本土化的ESG特色。”

毋庸讳言,无论是披露数量还是披露质量,中国企业的ESG信披水平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仅以A股上市公司来看,仍有超过七成的企业没有发布ESG或CSR报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信息匮乏,行业难言发展。”在郭沛源看来,面对ESG众多挑战,加强信息披露始终是最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工作。

新势力

数字社会的到来,使得互联网科技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外部相关方对互联网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开展ESG治理和实践的期待更加强烈。

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科技行业俨然成为“ESG新势力”。

一方面,凭借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等优势,近年来互联网科技企业在参与疫情防控、灾害应急、乡村振兴等重大社会议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使得互联网科技企业对ESG的中国实践有更深刻的理解,中国社会各界也更深切感受到企业商业之上的价值。

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行业管理趋于规范的当下,头部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从之前的规模扩张转而追求发展质量,通过开展ESG治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稳健发展能力。头部企业的引领示范对行业ESG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调研显示,2021年,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网易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均提出明确的ESG战略,在董事会层面设置了ESG/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以提升社会责任工作定位,更好推进可持续发展相关事务。

在ESG强调的环境维度方面,2021年以来,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哈罗出行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先后公开了碳中和目标和行动路线。除了推动自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外,助力其他产业低碳转型也成为互联网科技企业ESG实践的鲜明特点。

新加坡管理大学副教授梁昊认为,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平台型科技企业,通过丰富的场景和强大的数字化能力,在多平台多端口与平台上的诸多企业和消费者在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上都建立连结,从而可以更好地凝聚社会合力。“企业做ESG是小河流。平台公司做ESG是汇聚小流形成江河,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2022年9月1日,安永发布《科技企业ESG策略与行动纲要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中,从披露ESG相关报告的总数量来看,计算机与电子行业排名第一。

互联网科技行业是否能够成为中国企业ESG进程中的引领者,仍有待观察。

但社会诉求和行业转型,使得互联网科技企业在ESG信息披露和管理方面面临更高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科技头部企业的ESG实践无疑是在为行业ESG发展探寻方向。

前行

不久前,“钢铁侠”马斯克炮轰ESG引发了社交媒体大规模讨论。

从3月到5月,马斯克对ESG的评价从“扭曲到疯狂”升级到“魔鬼的化身”。针对特斯拉被标普从ESG 500指数剔除一事,马斯克更是表示“ESG是个骗局,它已被虚伪的社会正义战士武器化”。

作为全球首富、商界领袖和超级网红,马斯克的言行备受瞩目。然而,对于此次事件,业内的普遍共识是,马斯克的指责不仅不会让ESG评级消失,反而会促进它更加透明、完善和普及。

“马斯克成功地为ESG博取了媒体版面,引发了媒体和大众对ESG评级体系比以往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此称他为ESG评级的最佳推销员也未尝不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教授何今宇在南方周末撰文指出。

他认为,无论企业是否情愿,都不得不接受来自ESG的审视。而那些完成系统布局、积极“备考”ESG的公司,不仅会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客户的青睐,也终将为自己的可持续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前的9月26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在大会宣布,阿里巴巴围绕社会责任制定两大全新战略:ESG和助力共同富裕。张勇称阿里巴巴希望真正跨出业务边界,思考如何以平台的力量,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美好、更多亮色。

一年后的8月29日,阿里发布2022财年ESG报告,详细披露了ESG战略实施情况,标志着阿里完成了ESG系统布局。

张勇在报告卷首写道,ESG既是顺势而为的一种选择,更是开创未来的主动探索。阿里将每年发布ESG报告,向社会公开阿里的阶段性目标、行动和进展,并希望“大家以后能够通过两份报告认识和理解阿里巴巴:一份是财报,一份是ESG报告,前者展现业务的健康度,后者看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价值。”

不可否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当前企业ESG实践仍然存在明显不足,质疑声一直存在。比如ESG量化披露不足,ESG评价的科学性有待提升,投资机构对ESG支持力度还不够等。但这些丝毫不影响ESG的发展趋势。

风起潮涌。ESG正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另一套商业之上的评价指引。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像阿里一样的中国企业在ESG浪潮中勇毅前行,我们也期待包括阿里在内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不仅是这场浪潮的赶潮者,更是弄潮儿。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