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采猕猴桃列入信用黑名单?维护产品声誉应节制权力介入、多用市场手段丨快评

电商的发达,让农户和无数的小商户可以直接对接消费者,但也给农产品品控带来了不少困难。不过靠行政命令,不仅成本很高,合法性存疑,恐怕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行业自律,以及市场倒逼,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高了,低质产品没有市场,优质产品能获得更高收益,生产者自然会想办法提高产品品质。

责任编辑:陈斌

一处猕猴桃园内的猕猴桃(图文无关)。 (新华社记者 徐钦/图)

前几天,网购了一箱产自四川蒲江的猕猴桃。到货后,发现硬得像石头,酸得像陈醋。无奈,又买了点熟香蕉,封在一起对猕猴桃“催熟”。几天过去,虽然猕猴桃有点变软,但口感仍然无法令人满意。

上网一查,发现是过早采摘导致的。猕猴桃需要时间来积累营养成分,过早采摘的猕猴桃生长发育期大大缩短,糖分积累少,甜度不达标,即使后期放软了口感仍然很差。根据中国各主要产地的标准,基本都要求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6.5%时方可采摘,有些品种的要求则更高。一般来说,达到这一标准,至少要到9月份。

可是市场竞争太激烈,很多商家都希望早点上市,抢占先机。在一些电商平台上,甚至早在7月份就有号称现摘现发的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