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的道路

国内唯一能够做到每年上映一部动画电影的公司,是如何建立起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实现自我迭代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杨静茹

追光动画部分角色合集

以产品思维对待项目

追光动画有两栋办公楼,名为“夸父”和“后羿”。拥有独立办公楼这件事,在国内的动画行业颇为罕见,因为太过“大手笔”。

这家公司虽然员工不足三百,但在“创造让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环境”这点上,它有着与互联网大厂一致的细节:有食堂提供一日三餐、有班车、有无限量饮料、有健身房、有推拿师,每个月还有户外派对,全公司一起吃烧烤。

追光只有一个团队。九年时间,这个团队从20人发展280人,分布在一条由近二十个环节组成的缜密体系中,以三年为周期,制作动画电影。2022年8月19日,追光动画的第七部电影《新神榜:杨戬》上映(2016至2021年,追光先后推出《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 》《新神榜:哪吒重生》六部动画电影)。目前,国内只有追光拥有一年上映一部动画电影的能力——连《熊出没》系列都曾在电影院缺席过一年。

在动画电影领域,国内的头部公司格局尤为清晰:仅有彩条屋及追光动画两家。而第二梯队尚不明晰,尽管若森数字、彼岸天、玄机动画、十月文化、华强数字(《熊出没》),甚至包括游戏公司完美世界和老牌电影公司华策影视,都曾有过动画电影的代表作,但这些公司目前皆不具备持续输出优质作品的能力,在技术上也与两家头部公司差距明显。

与追光通过一部接一部的作品提高技术能力、建立成熟的动画生产链条不同,隶属光线传媒的彩条屋是最早带钱下场的影视巨头。2015年成立后,彩条屋投资了超过20家动画,这种多押宝的做法,开出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大护法》《姜子牙》《大鱼海棠》等多部口碑和市场双赢之作。

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带给了两家公司不同的优劣势。彩条屋网罗了一批动画人才——内容创作,有人才就有未来——却无法保证工业产能与流程的稳定,投资公司与制作公司之间的嫌隙也会影响创意落地。而追光,在强势管理下,掌握了国内最强的动画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也受限于管理者对内容创作的开放度较低,追光的故事常为观众所诟病。讲不好故事,是商业电影最大的软肋。

追光动画由王微联合于洲、袁野创立,三人都毕业于计算机系。王微曾创立“土豆网”,于洲、袁野也都曾在土豆网任高管。互联网基因,确实使追光最有能力实现“一年一部作品,年年攀升的质量”:重视技术,以产品思维对待项目。

动画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艺术或能遇到天降奇才,但技术无法在短期内实现飞跃,必须通过一部接一部的作品去累积。迪士尼从二维动画转向三维动画时,亦曾推出过《四眼天鸡》《拜见罗宾逊一家》等不成熟的作品,直至收购了以制作三维动画发家的皮克斯才有起色。而以追光为例,尽管《阿唐奇遇》和《猫与桃花源》都是赔本买卖,但追光为前者开发了一套渲染系统,能够使硬表面的圆润角色做动作时自然拉伸,又通过后者掌握了动物毛发的制作技术——能将一只猫的毛发做到600万根。

追光明确要深耕三维动画,公司中技术人员占比一直远超国内同行。在成立之初,王微就表明,在国内动画电影公司的艺术与技术人才占比是15:1或20:1时,追光是2:1,并且希望做到1:1,使得创作流程更可控。除此之外,追光花费上亿搭建了自己的渲染农场、研发专利制作技术,自建动捕房、配音室,公司内还有三个放映厅。

在《新神榜:杨戬》中,由于国外的CG技术没有开发过中国水墨效果,片尾“水墨太极图大战”是通过20%的电脑技术叠加80%的手绘完成的。其中,水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