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丧失独处能力了吗?

独处的终结,是指当下的技术时代,人们过度担忧错过,害怕遗忘,无论如何要混个脸熟,已经没法享受独处。

责任编辑:刘小磊

威廉・德瑞兹维奇和他的新著《独处的终结》。 (资料图/图)

前耶鲁大学教师威廉・德瑞兹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曾著《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 一书,把万众瞩目的常青藤名校描述得有点像毒藤,故此引起广泛关注,此书随即在美国爆红。在这本书中,德瑞兹维奇说出了名校综合征的一些荒谬之处,比如芝加哥大学本来排名已经很高,却为了再上几名,费尽心机,搞各种小动作。他说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最大不同,乃是学校的颜色。舍此,对申请学生并无根本差异。这说得有些简单化,但为了排名高一两位低一两位去择校是很荒谬的。当然,太烂的学校和顶尖的学校是有区别的,但在同一梯队中,差别真的没那么大,好比身高一米七的人,打篮球大概率打不过身高两米的。但两米零八两米一的人,差别就没那么大了,这时候要看速度、耐力等。择校也是,美国前百名的学校都不错的,这时候更重要的是看专业、地段、就业前景等。

此书后来被九州出版社引进到了中国,不过对名校崇拜的“灭火”效应有限。一年一度发布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仍让人痴迷。大家津津乐道于学校之间,谁上了,谁下了。仿佛一年之内,大学质量真有多少变化似的。现实如何?无非是某个指标增加了,某个指标减少了,或是指标的权重变化了而已。当然也有学校在做各种“手脚”,比如一看“社会流动性”的指标权重提高了,就知道多录取来自低收入和少数族裔家庭的学生有利可图。如此害苦了不上不下的大部分中产家庭的子弟,其中包括大部分华裔家庭的孩子。这样的上上下下,和学术质量、就业前景的相关度是很低的。大部分美国家长为此更强调契合度(fit),而不是单纯的排名。不是他们犯傻,而是他们看透了问题的实质,不需要看排名来做决定。他们往往更精明,知道性价比,或者是有更为长线的规划而已。一个学生,或许本科读了个排名平庸而性价比高的州立大学,最后家庭有条件送其去顶尖学校读研读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柔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