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乡村振兴要实现人的双向流动丨共富征途

三农要发展,应当把“三农问题”改成“三农的现代化”。首先要改变身份意识,农民城市居民这个身份意识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居住场所的选择。

近年来,中央也提出不要将优质资源都投入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应分散投入到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域。以后,人们从农村可以流向三四线城市。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字,实现人的双向流动,才能均衡发展。农民有进城的“中国梦”,城市的人也有下乡的“中国梦”。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06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谢艳霞

郑永年。 (受访者供图/图)

郑永年是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长期关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2020年8月24日,郑永年受邀参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2021年完成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城乡差距等不平等问题仍待解决。

很多年里,郑永年从事着一项“保卫社会”的研究,涉及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先后完成《保卫社会》《制内市场》和《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等多部著作。

在读大学时,郑永年将户口迁入北京大学集体户。在走遍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与乡村后,郑永年在2017年又把户口迁回浙江余姚郑洋村,成为一名“农民”。在此前接受媒体访问时,他表示自己是作为“农民”在做研究。

中国广大的农村如何参与并实现“共同富裕”,仍是一条艰巨的道路。2022年9月14日,就乡村振兴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我们要使我们的发展让全社会有获得感”

南方周末:您在2020年8月24日受邀参加了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当时您分享了哪些内容?基于何种背景?于今天而言,它的重要价值是什么?

郑永年:总体背景是“十四五”规划。我们仍在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理解的“全面小康”,就是在7亿多人口脱离贫困的基础上提出共同富裕。我们现在正在抓的这项任务,是非常科学、有前瞻的规划。

从国际背景来看,中国正处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殊局势下,这是因为美国内部“富而不公”,过去美国依靠全球化迅速集聚大量的财富,由极少数富豪群体掌握,多数中产和底层人民没有获得感,中产阶层萎缩,导致民粹主义崛起。他们内部无法解决就把问题的矛盾引向国外。

全球化不仅对美国收入差距有影响,对中国收入差距影响也较大。但中国并没有出现美国那样的情况。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经济体,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既实现了可持续经济发展,也实现了可持续的社会稳定。

南方周末:您为什么会研究共同富裕?

郑永年:学术研究是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淑华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