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鱼身上的秘密

这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的又一次化石大发现,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史的方方面面。

责任编辑:朱力远

五种志留纪古鱼类新属种的艺术复原图,从上到下分别为蠕纹沈氏棘鱼、新塑梵净山鱼、双列黔齿鱼、灵动土家鱼和奇迹秀山鱼。 (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图)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是当代科学的重大课题之一,其中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更是关系人类从何而来,因此备受关注。经过长期的探索,古生物学家借助化石证据和现代技术手段已经逐步了解了4亿多年来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但其中一些关键的环节仍然缺失。在世界各地寻找新的化石证据并进行研究,成为古生物学家完成生命演化拼图的努力方向。

2022年9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同期发表4篇论文,集中报道了他们对有颌脊椎动物(有颌类)起源与最早期演化的最新重要研究进展。

研究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使我国又多了一个世界级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最早期崛起与辐射分化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这个团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这些鱼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向世界首次展示出最早的有颌类的牙齿、头部、身体以及偶鳍的雏形等过去完全未知的身体结构与解剖学信息,回答了有颌类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的科学问题,改写了有颌类早期演化的历史,刷新了古生物学界对“从鱼到人”最初阶段的认知。

五种古鱼上新

在这次公布的研究进展中,朱敏领导的研究团队展示了5种远古鱼类。其中,贵州石阡化石库的时代为志留纪早期兰多维列世埃隆期最晚期,距今约4.39亿年,含有数量多、保存好的有颌类微体化石。研究人员在论文中介绍了来自贵州的2种古鱼。双列黔齿鱼(Qianodus duplicis)名字中的“黔”即贵州的简称,它的齿旋代表已知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将最早的牙齿化石证据前推了1400万年。新塑梵净山鱼(Fanjingshania renovata)的发现地距离梵净山不远,它的棘刺的发现显示,早在志留纪早期,原始软骨鱼类已经演化出典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