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电脑字体“印刷”到城门之上?古城保护岂能儿戏

一座西北大城的几个门,既不用今人写,也不集古人字,而去选择美观全无的印刷体,着实匪夷所思。后来得见设计图纸,原来设计师制作图纸之时,大约觉得隶书比较“古”,加之方正字库又是设计师电脑标配,想当然地选择了方正隶书作为示意。设计图纸过审之后,因为没有备注门匾只为示意图,执行者完全依样画葫芦执行设计图纸,于是找到与示意图完全一致的印刷体,机器雕刻,悬于数百年古城垣上。

责任编辑:陈斌

我常在中国各地尤其是西北行走采风,积累了一些个人观察与感受。

就谈一下各地孑遗的古代城垣吧,虽然已经达成了也是文物的共识,虽然已经开始逐步保护修复,但我感觉各地似乎依然保持着与当年拆除城垣同样的实用主义心态。城垣可以御敌防贼,保留;城垣阻碍城市建设,或者城垣包砖可以建房,城垣夯土可能肥田,拆除;城垣可以旅游开发,重建。

可以称之为:保护为辅,利用为主。

这样的现实主义考量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对于城垣这类保护修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野外文物,没有可资利用的旅游开发项目,确实也较难以获得原本不多的文物保护资金。保护为主也好,为辅也好,能够得到保护,总好过任凭风雨剥蚀,逐年倾圮。

问题在于,为辅的保护是否能够落在实处?过于实用主义的开发性保护,或难免也因实用主义对于保护工程偷工减料,只开发不保护,甚至以保护之名,行破坏之实。各地旅行经年,得见不少类似案例。

宏观角度较易观察到的问题,最常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