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拉德森:见证中国人性化城市的建设

多年来,丹麦人维拉德森和他所在的盖尔事务所持续参与着中国城市的改造。在维拉德森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化城市”的理念如何切实改变人的生活,看到中国52城共同发布《“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倡议》与国际前沿城市规划理念的深远渊源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哥本哈根

责任编辑:周建平

(Laura Stamer/图)

2022年9月,北京梨园地铁站外,立了快一年的施工围栏正在慢慢减少,旁边不知什么时候多种了一些乔木,还新添了几个花坛。乘客进站、出站,偶尔几个好奇的踮起脚往围栏里瞧瞧,便又继续赶路,并不晓得施工工人正在努力迎接地铁站升级的到来。

这是一项将地铁站从单一交通站点转化为活力中心的系列工程。2022年底,部分改造即将竣工,待施工完毕,梨园站站前的停车场与匝道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宜人的步行广场,适合休憩停留的座椅和空间,还有专门给自行车新增的停放面积。连站台对面已呈老态的淘宝城也被纳入提升改造范围内,以提振首层商业活力,使周边的人受益。

多家媒体已于2021年报道过此工程,简要阐述了改造的由来与目的,这些报道提到了设计者盖尔(Gehl)建筑事务所。对许多人来说,这个名字听着很陌生。这家来自丹麦的建筑事务所致力于为全世界的城市提供咨询建议,事务所有一位叫克里斯蒂安·维拉德森的人,多年来默默参与了中国城市的改造与提升。

夏末的一个清晨,我从哥本哈根中央火车站走出来,迎面遇上的除了入秋的凉风,还有一群又一群的骑行军团,如结队的鸟一样在自行车道上痛快而自由地疾飞。只容得下两辆汽车并排的马路还特意腾出自行车通行的过道,连汽车都要敬让三分。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哥本哈根,但无论什么时候踏入市区,我总会被这座城市的活力所折服。那些到处游走的自行车,仿佛是健康的血细胞,时刻给这座北欧城市输入新鲜养分。

我的目的地离火车站很近,步行10分钟拐入一条比市中心稍微安静的商业街即可到达。这是一处老式建筑,有点上海弄堂的意思,两幢三四层楼的民宅建筑,小巷里围出一个小花园,自成天地。要是忽略掉价值七位数丹麦克朗(1丹麦克朗≈0.91元人民币)的房地产标价,这里普通得毫不起眼,甚至有点残旧,连门口的信箱都锈迹斑斑。这里面就坐落着盖尔建筑事务所。

在事务所里见到克里斯蒂安·维拉德森(丹麦文全名Kristian Skovbakke Villadsen)时,他刚结束另一个采访,匆忙踏着楼梯从楼上会议室来到事务所的休闲区。尽管他比我们约定的时间提前了10分钟到,因为知道我已等候一段时间,还是一连对我说了好几次抱歉。1978年出生的他比照片中显得活泼,黄色圆框眼镜架在鼻梁上,如一抹姜黄点亮了他的深蓝牛仔衬衫。

维拉德森是盖尔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并于2022年初晋升为总监。他的履历丰富,其中最让我感兴趣并吸引我此行前来采访的,是他近年来与中国多个城市合作、参与城市改造项目,2018年还获得上海白玉兰纪念奖,这个奖项每年表彰为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外籍友人。

维拉德森来自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奥胡斯坐落于海边,以艺术闻名,欧洲最大的美术博物馆之一Aros现代艺术博物馆就建在那里。那儿还有一间颇为出名的奥胡斯建筑学院,出了如多特·曼德鲁普、金·赫福思·尼尔森等好几位世界级建筑师。维拉德森曾就读于该学院,并且受建筑师父亲的影响考取该学院建筑专业。

在成为建筑师的路上,维拉德森抽出一年时间学习艺术史。他说,艺术和建筑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艺术史更理论化,他想跳出建筑这样实际的操作和眼前的框架,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建筑。他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