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期待新‘框架’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变革”

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退化和生物安全事件不受国家边界的限制,任何一方的缺失或崩溃,都可能对全局产生巨大影响。

国际社会期待,COP15能像气候变化领域的“巴黎峰会”那样,通过制定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成为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的关键节点。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 (受访者供图/图)

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多重要?借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一句警醒就是:地球正迅速接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我们面临着三重环境紧急情况,即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和污染加剧。

全球正处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十字路口。《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于2022年12月7日至1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办,大会将讨论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

作为COP15的主席国,中国将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表示,中方希望推动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通过一个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框架”,国际社会能够采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采取变革性保护政策和对策,能够在2030年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被动局面,最终在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生态、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崔书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始终不移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资源开发要严格按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要求,不能搞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二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采取变革性的绿色发展政策举措,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杜绝人为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和破坏,还自然宁静、和谐、美丽;

三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按生态系统方式,统筹一体化保护与人的生计需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不干以保护生态为名,实则破坏生态的事;

四是加快构建和完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加大生态保护执法监督力度,用高质量的生态保护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五是加快构建新时期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培育绿色生活方式习惯,推进美丽中国的地方实践样板,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为“框架”谈判注入强大政治动力

南方周末:谈到生物多样性,业界一直在说“全球正处于生物多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木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