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读大学,石油工人高东斌“追赶技术进步”

“石油行业是咱们国家能源支柱产业,生产技术也不断更新,所以我们这些操作人员更要不断学习,跟上技术进步。”

责任编辑:冯叶

中为高东斌。 (受访者供图/图)

高东斌是说着东北话的广东省党代表,2007年,38岁的高东斌从锦州南下惠州,成为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下称惠州石化)的一名一线工人。

他从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做到全国劳模,亲历中国石化行业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具备独立建造千万吨级炼油厂的能力,以惠州石化为例,现在项目上的大型设备都由中国自主生产。重油催化炼化、渣油加氢等技术也在国际上达到先进水平,“能把原油吃干榨净”。

“石油行业是咱们国家能源支柱产业,生产技术也不断更新,所以我们这些操作人员更要不断学习,跟上技术进步。”高东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学习贯穿始终

1988年,高东斌从技校毕业,到锦州石化的炼油厂工作。厂里刚好上马第一套重整装置,这是对石油进行二次加工的重要装置,由原油炼化而得的石脑油经过催化重整才能进一步生产各种重要的石化产品。

高东斌到岗后便被派去学习重整技术。他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当时厂里没有这方面经验,新成立的重整车间是从其他装置上抽调人员,都没干过重整装置。

之后,高东斌和同事们先后到山东、大连等有经验的炼油厂实习、学技术。此后三十多年,他一直跟重整装置打交道。

他刚参加工作时,重整装置已在国内炼油厂普及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