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猎鹰者”,走近地导部队

地导部队,就像一个个伏击的“猎手”,时刻防备着闯入国土领空的不速之客。

(本文首发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姚忆江

“一碗饭半碗沙,帐篷里面蒸桑拿。”2022年,南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

这时他们在西北驻训。荒凉广袤的戈壁滩上,白天最高气温四十摄氏度,没有树木遮挡烈日,密不透风的帐篷里又闷热难耐。只有躺在汽车底的阴影里,才能享受片刻清凉。

但遇到沙尘暴天气,就只能待在帐篷里,尽管细沙依然无孔不入。

像这样的艰苦驻训,对他们来说已是司空见惯。一年时间中,该营官兵有大半年时间在外地驻训,北到戈壁大漠,南到南粤海滨。

艰苦的训练带来了扎实的结果。2021年至今,该营实弹射击演习“全发全中”,立下集体三等功一次。

事实上,这是一支曾历经实战、建立功勋的地导部队。该部队组建于1964年。1969年,该营在广西武鸣设伏期间,一举击下敌机。

地导部队,就像一个个伏击的“猎手”,时刻防备着闯入国土领空的不速之客。

地空导弹兵器结构复杂,常以营为基本单位。对空作战时,全营凝聚成有机整体,各个战斗岗位必须共同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作战任务。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实战击落敌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敌机有时在万米高空猖狂飞行,肆意侵犯中国领空。可受限于技术落后,解放军的航空兵飞不到、地面的高射炮兵够不着。为此,中国的空防曾露出“天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空军以高标准、高规格秘密组建地导力量,与敌机展开超高空角逐。正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地导部队应运而生。

“我们营历史上有两次实战,一次失利,一次建功。”在营史教育中,现任教导员曾宪正常拿这两次实战举例,鞭策全营人不忘历史,刻苦训练。

1967年8月31日,该地导部队奉命在青海伏击敌机。其间,因兵器操作失误,未能击落。曾任该营第二任营长的一位老同志,在弥留之际都一直念念不忘,后悔当年错失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