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番仔清明”到“西洋鬼节”:万圣两大起源,肃穆翻成狂欢

19世纪,大量爱尔兰、苏格兰移民涌入美洲,把丰收节也带到了美国。彼时恰逢美国工业革命和快速城市化,各国移民带来的节日开始融合,并不可避免地商业化,终于诞生了今天我们熟悉的“万圣节”。

责任编辑:陈斌

马上就是11月1号万圣节了,而万圣节的前一天晚上,便是大名鼎鼎的“万圣夜”:按照“西方”传统,这天小孩子们要化装成各种鬼怪,挨家挨户敲门要糖果——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西方”到底是哪个西方?实际上,万圣节虽然可以在西方历史中找到古老源头,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庆祝方式,却相当“年轻”,而且流行范围也十分有限。

最早接触到万圣节的华人,大概要属菲律宾的福建移民。早在唐宋时期,福建人就开始大量迁入吕宋岛,明朝甚至在当地册封了华人总督。而吕宋后来又成为西班牙殖民东南亚的据点。菲律宾华人因此和西班牙人交流密切,很早就得知了万圣节,并将其命名为“番仔清明”。

今天我们更喜欢称万圣节为“西方鬼节”,因为其庆祝方式十分接近中国传统的中元节欢庆。相比之下,清明虽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