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斯人”从何来?异文与断句:习惯势力如何塑造集体记忆丨快评

根本原因是一致的,还是在于高频词“斯人”对低频词“是人”的替代效应,习惯势力的影响能影响这么长时间、这么大面积,令人叹服。

责任编辑:辛省志

最近关于孟子常见的一句话产生了激辩:“天将降大任”之后,到底是“于是人也”还是“于斯人也”?

人民教育出版社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均为“是人”。从汉石经到四库全书刻本,也同样如此。然而,多个网络调查显示超过90%的人相信自己当时学的是“斯人”。如何调和这种显得怪异的矛盾,难道这个世界的时间线真被动过了?

一些人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受当时港台影视剧台词的影响,或是因为受某个版本引文的影响,先入为主以“斯人”覆盖了“是人”,从而产生“新的集体记忆”。而这两个因素的任何一个,真能产生如此超高比例、超大面积的影响?值得怀疑。

个人认为,原因或是下述两个中的一个。

一是除了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还有各省出的各种其他版本的语文课本,或使用的是“斯人”。而且,这是孟子的名篇,大家当年首次接触未必是初中语文课本,也许在小学“思想品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