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山区,她用“感恩的心”与希望同行十年 

今年中秋,方兴志回到了雪宝山镇。前两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支教行动由线下改到了线上。小小的电脑屏幕里,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依然清澈,方兴志的牵挂却被无限扩大。

雪宝山镇位于重庆市开州区东北部,是距离城区最远的乡镇。这里群山起伏、峭壁险峻,半数居民都居住在海拔1000米上的高山地带,过去,当地人想进城一趟,即使是驾驶技术过硬的老司机,在崎岖的山路上弯弯绕绕,也要花上三个多小时才能抵达。

(1997年学校旧貌)

雪宝山镇平安希望中心小学是距离开州城区最远的一所小学,这里有七百多位学生,一大半都是留守儿童。1997年,中国平安出资为学校修建了教学大楼,自此平安与学校结下深厚情谊,多年来向学校捐赠教学物资并开展支教行动,给大山里的孩子送去知识和温暖。

(2022年雪宝山镇平安希望中心小学的学校大门)

方兴志便是平安支教志愿者中的一员。她今年70岁,是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的一名保险代理人。从2013年起,每年秋天,她都会跟着“大部队”来到雪宝山镇开展支教。今年,已经是方兴志成为支教老师的第10年。

“圆自己一个真正的教师梦”

方兴志有一个教师梦。

小时候,每当看到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方兴志就觉得纳闷,他们的脑袋里怎么能装得下那么多的知识呢?她心生崇拜,觉得这个职业既神圣又伟大,并许愿长大了也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无奈由于历史原因,她的教师梦就此搁置。

1997年底,方兴志加入了中国平安。从业满一年后,她成为了一名外勤导师,负责给新来的业务员传授产品知识和职业操守。虽然与自己小时候的愿望有些出入,但方兴志依然十分珍惜这个成为“老师”的机会。

讲师的经历,也为她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支教老师埋下了伏笔。2013年,当得知平安人寿重庆分公司正在组建前往雪宝山镇的支教队伍时,方兴志第一个就报了名。她觉得自己等了三十多年的机会终于到来了:“我要圆自己一个真正的教师梦。”

方兴志是土生土长的重庆本地人,从小在最繁华的解放碑八一路长大。对于乡村,她更多的是向往——有亲戚住在乡下,她偶尔去游玩,只觉得空气好、风景美,是个休闲的好去处。

但真到了雪宝山镇,方兴志却被乡村的另一面颠覆了想象。那会儿,那里还不叫雪宝山镇,而叫白泉乡。支教第一天下午,方兴志便和团队一起上山,开始了学生家访。

在山上,方兴志看到了只在电影里见到过的木板房子——墙上都是洞,四面透风、破旧不堪。更让她惊讶的是,这里的孩子上学,来回一趟至少要走上三四个小时的山路。住得更偏远一些的孩子,下午放学,等回到家已经是深夜。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摸黑回到家的”,方兴志说,“如果不是支教,我很难想象,一个大山里的家庭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上学的机会。”

结束了家访的方兴志回到酒店,彻夜难眠。当回到课堂,再看到端坐在课桌前的这群孩子,方兴志的心里有了一些变化:他们需要我。

“感恩的心”支教十年的坚持

起初,支教只是单纯为了圆自己的教师梦。但方兴志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一做就是十年。

第一年支教回来,她写了厚厚一沓报告,把家访的所见所闻反馈给了公司;第二年,她和团队带着一百套被子、帽子、围巾、书包回到了学校;然后又有了第三年,第四年……

刚认识的人,听说方兴志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多少会有些不解,毕竟同龄人早就在家安享晚年了。但身边的亲友却一点也不意外:“她一直是个热心公益的人,甚至于每年的生日都是在老人院里,和老人们一起过的。”

方兴志是重庆市红十字志愿者协会理事会的成员,也是重庆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队长,还是重庆市血液中心志愿服务总队理事会理事兼培训部的部长,同时,还是重庆市多个志愿者团队的领队。每个月,她都会组织志愿者到福利院、养老院、献血站、智障儿童康复中心去做公益服务,风雨不改。

而这一切的开端,源于2009年,方兴志被查出子宫癌。手术时,1000毫升的陌生人血液流入了她的体内。

“如果没有这1000毫升鲜血,我肯定下不了手术台。”病床上的方兴志发誓,只要能好起来,她一定要回报社会。“我想做一点让生活更有意义的事。”自此,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用行动照亮他人。

每年,方兴志都是第一批前去支教的老师——雪宝山镇海拔高,一入秋天气就冷了,还在恢复期的方兴志免疫力差,得赶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动身。

虽然秋天才出发,但方兴志的准备工作早在夏天就开始了。每年,她都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定制”支教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她设计了由浅入深的课程体系,并不断调整改进,力求做到“与时俱进”。

(方兴志教学生跳手语舞)

支教第一年,她给孩子们带来了安全知识基础课程;第二年,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她重新准备了《弟子规》等课件,教给孩子们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后来,她又陆续将血液知识普及和爱国教育课程带到了孩子们的课堂上……

唯一不变的是手语舞。为了快速拉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方兴志第一次支教就带来了趣味性十足的手语舞《感恩的心》。这个舞蹈在学校大受欢迎,也让方兴志迅速成为了孩子们最喜爱的支教老师。

这支手语舞随后在每个班依次教学,并作为一项学校课间操节目。支教十年间,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学习手语舞的习惯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们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

“我可不可以叫你一声奶奶”

小娟也还清晰地记得这支手语舞。

如今的她是一名大学生,在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就读大二。时至今日,一听见《感恩的心》的旋律,她还是会想起小学操场上那位穿着红色外套,微笑着带领大家跳手语舞的方老师。

那一年,小娟只有11岁,读四年级。印象中的方老师从不板着脸,对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也特别耐心。她总是在笑,眼镜下的眉眼弯弯的,很慈祥。像春日的太阳一样,照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这让小娟想起了自己的奶奶。由于父母工作忙,小娟从小就跟在奶奶身边长大,跟奶奶感情很深。奶奶去世后,小娟伤心了很久,直到方老师的到来。

一天下课后,小娟突然跑到方兴志的身边,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方老师,我可不可以叫你一声奶奶?”说完便抱着她喊了一声“奶奶”,然后大哭了起来。方兴志的心也被狠狠揪了一下,抱着小娟默默流泪。

几天后,就在方兴志结束支教、准备离开学校之前,小娟把自己精心绘制的画作当成礼物送给了“方奶奶”。让方兴志更加感动的是,画上端端正正地写着:“请让我再叫您一声奶奶”。

十年过去,方兴志一直珍藏着小娟送的那幅画。她清晰地记得小娟那时的模样:圆圆的脸蛋红扑扑的,齐齐的刘海,头上还带着一个带蝴蝶结的发箍。

(小娟送给方兴志的画)

留在方兴志记忆中的事情还有很多——她记得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喜欢在上学路上大声背诵课文;她记得晨迎时,一个小女孩一边喊着“老师早上好”,一边认认真真地朝自己鞠躬;她记得大雨天,一年级的孩子跑过来给她送伞,裤腿上都是泥,人却还没怀里的伞高;她还记得每年分别之际,孩子们把她团团围住,眼泪汪汪地问“方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

“无论是学校还是孩子,总是在感谢我们这些支教的老师。实际上,应该说感谢的是我们。”成为支教老师后,方兴志时常把“教学相长”挂在嘴边,在她看来,自己从孩子身上获得的东西更多。“为什么我每年都要去支教,就是因为我每次都会收获很多感动。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她给孩子们带去希望,也被孩子们鼓舞着希望。

乡村教育的新希望

时隔两年重回“故地”,方兴志回想起多年前,明显感觉到了雪宝山镇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十年前第一次支教,因为交通不便,方兴志和伙伴们光是来回就花了四天。而如今,开州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精准落实产业、就业、住房、教育等帮扶政策,开州实现了脱贫攻坚,迈进了乡村振兴,白泉乡更名变成了雪宝山镇,柏油公路也修起来了,从山上一直铺到学校门口,原来需要几个小时上下学的孩子,如今坐车只要半个小时左右就能抵达学校。

改变同样发生在学校里。方兴志发现,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支持下,希望小学现在的孩子们变得更开朗了,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其中,支教团队的到来,大大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软硬件上的支持,也为孩子们带来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学习生活体验。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平安延续“服务国家、回馈社会”的初心和使命,积极促进优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助力乡村学校提升素养教育水平,在无数乡村学子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2007年至今,中国平安已连续16年开展支教行动,并根据乡村学校教育需求,不断升级支教内容,带动更多人一起做公益,为乡村孩子送去最新教育资源,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平安已累计招募超过一万名(10600名)支教志愿者,支教服务时长总计超37万小时。

作为10600名支教志愿者中的一员,方兴志也成为了中国平安在振兴乡村教育道路上“与希望同行”的人。谈及未来,她希望自己的身体能越来越棒,“这样我才能一直支教下去”。而对于那群让她日夜思念的乡村孩子,她还有更大的期待:“我希望山里的孩子都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网络编辑:kuangyx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