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的细致

从始至终,伍尔芙就是用这样琐碎的细节,竖起一座灯塔,让拉姆齐夫人在生活的纷乱烦恼中,发出和谐安宁之光,给身边的人,以生活的敞亮。

(本文首发于2022年11月10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刘小磊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篇幅不大,人物不多,属小说类,但里面没有小说中常见的大起大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曲折情节;书中说的,都是些寻常、普通的事情,实为儿女情长,还相当繁琐细碎;可读完后,想到的,是使命。

能把日常生活、日常情景、岁月的日常流逝,用清泉般的明澈文字,洗尽尘沙,透出永恒,非有一种使命感催促不可。

或许应该说,有人来到这个世间,正是带着使命的。

这些人,好像是专门为了某件事情而来,某件总是追着他们、让他们一生梦牵魂绕的事情。对他们而言,食尽人间烟火,就是为探明某些事理;任何牵挂,任何诱惑,都无法让他们从心上抹去,从手中放下这件事情。他们一准是听到远远传来的呼声,唤起了内心无名的悸动;非要把人、把世界、把人同世界之间的究竟,说出个来龙去脉。

造物神也偏爱他们,给了他们天分,又给了他们发挥这一天分恰好所需的心灵磨难;给了他们灵性,也给了他们守住这灵性的执著。让他们用自己或长,或短,或曲折跌宕,或平静无奇的一生作背景,写下一本本传神、传世的书,点拨着后人的心路历程。

弗吉尼亚·伍尔芙一定知道,她自己身上就负有这一使命。或者说,造物神一定选中了这位女子。她父亲是知名的文论家,造诣颇深。她从小就接受熏陶,在父亲书房博览群书。可母亲却早早地离世,让她在小时候,就体会到亲人离丧带来的人生无常,年少的内心过早承受命运的严峻,变得异常敏感。

长大后,她的家中,汇集了一群谈吐不凡、文思动人的才子。这些人常在伍尔芙家聚会,高谈阔论,一谈就到深夜。他们中有画家、小说家、理论家、诗人,其中大名鼎鼎的有福斯特、凯恩斯、艾略特,还有罗素,人称“布卢姆斯伯里圈子”,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

她的身边,更有一位体贴入微的丈夫伦纳德。情绪低落时,给她鼓励;作品完成后,做她的第一个读者。起初,她不大自信,不知自己的作品寄出后,能否采用;更无法鼓起勇气面对退稿。于是,伦纳德买来打印机和排字机,决定两人练习排字印刷,自办了“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伍尔芙的作品。这家夫妻经营的出版社办得很是红火,出版的作品中,有曼斯菲尔德、艾略特、劳伦斯、弗洛伊德等人的作品。

从开始,伍尔芙瞄上的就是前贤的经典杰作。可她又觉得,先人所用的手法,似乎已不够用了,要跻身这些大师的行列,就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许是天赋使然,她试笔不久,就找到了,并在1927年出版的《到灯塔去》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用散文的语言写小说,用诗的意会驾驭散文的语言。在充满诗意的语言中,在对深层意识的探索中,最了不起的,是她的细心。

好了,小说这个文学形式,经一代代巨匠精雕细凿后,自伍尔芙这位才女出道,便大为改观。

《到灯塔去》中有一幕讲夜色降临,她写成这样:

所有的灯盏都熄了,月亮沉下去,细雨轻敲着屋顶,巨大的夜潮涌了上来,好像一切都将淹没在这夜的大潮中。黑暗从门孔,从窗缝渗了进来,无声飘过窗帘,潜入卧室。这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