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枢纽的文化B面:天府古城原力觉醒

2019年,壁画修复师李晓洋第一次来到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

当地邀请方带他在九百多年历史的明教寺觉皇殿考察了一圈,想听听他的专业意见:这些墙上梁间的古代壁画,能不能修复成以前的模样?

当时李晓洋的心情有喜有忧。“喜的是殿内塑像保存很完整,但壁画状况不大好,表层涂了石灰,修复难度很大。”

然而随着修复工作逐步展开,李晓洋团队却有了惊喜发现:殿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清代壁画下还有一幅明代壁画。“和石窟壁画不一样,这种木制古建筑里,重层壁画是极为少见的。”

如果不是青白江方面努力和执着,很难会有人想到,这座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如今的陆港门户枢纽,会发现这样的稀世宝藏。

青白江其实是一座“年轻的区、古老的城”,其人类文明历史可追溯到4500年前。但由于建区历史短,外界忽视了对青白江厚重历史的感知。

直到近年来,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和中欧班列带来的对外开放优势,青白江围绕着“古蜀国、新丝路、大工业、老县治”四张特色文化名片,努力打造天府文化对外交往窗口,用文化为城市赋能。

这片土地积蓄几千年的文化能量,终于迎来了觉醒时刻。

“修旧如故、建新念旧”

85后”李晓洋出身文物修复世家,爷爷李云鹤将毕生献给了敦煌壁画和塑像修复。2018年因为参与新津观音寺佛像修复,李晓洋引起了四川文物界注意。很快,青白江方面通过文物系统联系过来,邀请去明教寺看看。

“文物修复是个很小的圈子,项目周期长,从业人员少,人员流动性大,很多地方想找人修复都找不到门路。”李晓洋说。面对青白江的积极邀请,他带领团队接下了修复任务。

觉皇殿的壁画大部分以小块形式存在于斗拱、梁枋之间,最大的是殿中释迦牟尼佛像背后的一幅,约十七八平方米。修复工作开展一年半来,李晓洋团队已经完成了12幅壁画的高难度揭取,并正在对已发现的明代重层壁画进行持续修复,“目前已经剥开近4平方米的明代壁画,得益于长时间封存减少氧化,壁画整体保存状态还不错”。

李晓洋在城厢古城修复文物(李晓洋团队提供)

由于此次重层壁画的发现,明教寺独特的艺术价值有望进一步回归。在李晓洋看来,“作为成都平原地区五大明代寺庙之一,明教寺相对完整地同时保留了佛像和壁画,如今又发现了目前四川地区首例重层壁画,其文化价值放整个成都平原一带来看都非常独特。”

这一发现对所在地青白江而言当然是好消息——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以明教寺所在的城厢为例,这里至今保留着上千年的古城格局。有“成都北大门”之称的弥牟镇,3700多年前就有三星堆文明活动的痕迹,自古是成都北上出川的必经之路,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此布下八阵练兵,留下了全国仅存的“旱八阵图”遗迹。

城厢古城西街(白桂斌/摄影)

近些年来,青白江更是接连收获重大考古发现:2016年,青白江双元村春秋战国墓葬群出土了一批随葬文物,其中发现的“蜻蜓眼”玻璃制品印证了古蜀文明与西域文明的古老往来;2017年,青白江三星村遗址进一步勘探发现了一批墓葬和玉器象牙制品,印证了早在3000多年前的宝墩文化时期,当地社会已有权力观和等级观。

伴随着考古成果增,近些年青白江多次组织相关遗迹的探访活动,并通过青白江区博物馆等渠道积极展示其文化发现。上升到城市层面来看,其意义不仅是保护文物本身,更主要是梳理、优化自身文化遗产的过程。

事实上,近年国家层面愈来愈重视文物保护,鼓励地方从“文物为经济发展让路”的传统思维里走出来,树立文化自信。正因如此,青白江对自身历史积淀的重视,近年也提到了新高度。

在城厢古城,青白江文体旅游局聘请了专业文保团队,对文庙、武庙、绣川书院等文保单位进行了全面高质量的恢复修建。如今修复后的县衙大门、三清观原址、余家大院、何元普故居等省、市文保单位,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

城厢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华介绍,当地在古迹修复过程中始终秉持“修旧如故、建新念旧”的理念,不仅对修缮传统工艺进行严格把关,还就部分缺失工艺参照川西古建筑的特色进行了针对性恢复、提高。

这种重视程度,在对觉皇殿壁画修复中也可见一斑。在李晓洋团队接下修复工作后,青白江文体旅游局、城厢政府等单位很快搭建了沟通机制,为团队提供长期支持,主动解决困难。

用李晓洋的话说就是,“在青白江,就像找到了家人的感觉”。

古今相融虚实结合,重塑城市名片

文物的发现和保护只是文化传承的第一步。如何将不断积累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城市名片?

明教寺所在的城厢镇,是成都唯一保留千年县域格局的古城,古城的龟背格局与老成都几无二致,县治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堪称“老成都的活沙盘”。除一系列文保单位外,还有10余处古祠堂,60余处古院落,10处工业遗址,几乎完整保留着4街32巷的老城肌理。

但与其丰厚的文化资源相比,城厢的知名度仍然有提升空间。

2019年,城厢古城建设正式启动,项目围绕“文、旅、商、城”四大功能,形成“风华绣川、厢逢九思、1956文创园、白牟雁归、千年西街、蓉欧客厅”六大组团,希望将城厢古城打造为千年县治活态史、市井生活潮圣地、欧陆门户新起点、国际城市会客厅四面一体的文旅新场景,展现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在各地古镇千篇一律的当下,城厢如何脱颖而出?在规划阶段,当地就强调要将传统历史文化与当今生活方式深度融合。

以城厢会客馆为例,这里作为青白江的国际会客厅,既是城厢项目价值的展示窗口,也是城厢内容的输出平台。为满足多重功能需求,城厢会客馆不仅建筑本身融合了现代设计和传统川西建筑的特色,在场景功能的营造上也将艺术展场、地方记忆博物馆、社区营造等本地文化展示功能,与文创工坊、复古市集、咖啡/茶空间等现代场景融合,既兼具窗口展示功能,又有历史文化价值。

围绕绣川书院这块文脉宝地,城厢近年积极开发了绣川讲坛”城厢古城全域研学”等讲座、课程,并举办了读书会、书法技艺交流会一系列线下活动,让“诗礼传家”的城厢性格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绣川书院(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四川中心供图)

“作为城厢古城的重要文化场馆之一,绣川书院在让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直观地了解古代传统书院的形制、功能,真正做到文物活化和文化传承的结合。”杨华书记介绍。

面向善于接新事物的年轻一代,城厢古城近年来也密集推出了潮流文化节、国风文化季、汉服文化节等活动,用新颖的活动主题,构建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连接。

其实,文化资源的引入,往往能让地域文旅资源的魅力得到指数型放大。青白江另一城市名片——凤凰湖湿地公园,则因为每年春季数万株樱花绚烂绽放,成为闻名全国的赏樱胜地,近年来又打造了一系列国潮活动及国际交流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出圈。不仅如此,青白江正在大力引入最前沿的元宇宙科技为城市赋能。

元宇宙概念图(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今年9月,青白江区政府正式与XR头部企业北京当红齐天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城厢古城共建面向一带一路的西南首个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50亿,占地约347亩,分三期打造沉浸式体验区、演绎创作区、产业创新区,构建涵盖主题乐园、咖啡书吧、沉浸式街区、元宇宙体验会展中心等数十个子项目的产业生态圈。

当红齐天将携手互联网全链条产业,建圈强链,开创成都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为青白江的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将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内容,提高资源整合效率,促进项目成果加快落地,带动全产业链的创新创造,让城厢古城再现芳华,早日建成中国西南首个元宇宙数字文旅产业园。”当红齐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齐笑表示。

紧接着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青白江打造的西南首个政务元宇宙虚拟人“青引”以3D美型虚拟数字人形态模式出道。虚拟人“青引”的加入,将依托成都国际陆港的枢纽优势、产业建圈强链的发展态势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国际国内的优秀企业关注青白江、感知青白江、落户青白江,推动元宇宙技术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

在杨华看来,“文旅活动能满足当下人对于感官体验的享受,而元宇宙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的特性,能把文旅产业带向广阔的空间。一旦城厢独特的文旅资源被深度激活,将深刻影响青白江的文旅产业发展和城市对外影响力。”

事实上,城厢古城不仅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具有毗邻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区位优势,这点放眼全国来看,都是独有且不可复制的。

如今,结合元宇宙技术开辟新赛道、打造新场景,青白江不仅能推动文化和科技双向赋能,更有利于把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遗存与时代青年喜闻乐见的体验方式相融合,面向“一带一路”和泛欧泛亚传播中国文化,有效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引领文化输出 为城市赋能

要传播传统文化,不只靠文物和古迹,更要让文化“活起来”。

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充分发掘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推动地方文化输出的同时,带动了形象提升,比如爆红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就让河南惊艳出圈,引发打卡热潮。

青白江过去几年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在逐渐打开局面。

2018年,青白江第一部本土原创话剧《大宋御史·赵抃》在成都两度公演,并于2019年初荣登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大宋御史·赵抃》(青白江区文体旅游局供图

赵抃是历史上著名的“铁面御史”,是举贤荐能、为民造福的政治家,青白江的区名正是出自他当年在此留下的一句“吾志如此江清白”。《大宋御史·赵抃》将这一代表地方的人物从历史中挖掘出来,塑造出一个与时代精神共振的文化符号,向外界传播了独具魅力的清白文化。

在以往,这样输出地方特色文化的作品,对青白江来说并不多见。《大宋御史·赵抃》出品方代表刘静介绍,这部作品从2017年开始酝酿,2018年正式立项。为保障作品打造,青白江区政府成立了多部门参与的工作专班,并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广邀全国优秀戏剧人才参与。

“其实青白江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但以前文化表达的方式不多,城市文化名片、文化识别度还不够。”刘静表示。

因此在项目筹备过程中,出品方深入挖掘青白江的历史文化资源,并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研讨,“新丝路、老县治、大工业、古蜀国”城市文化名片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后,从中选取出合适的素材。

并且围绕特色文化名片,青白江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传播输出。以“清白文化”为例,青白江不仅组织《大宋御史·赵抃》开展多轮展演,还拍摄了纪录片《赵抃》,并在当地建立“清白文化馆”和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开设了清白文化专题展览。2021年底在成都华侨城大剧院首演的原创音乐剧《蜻蜓眼》,也是基于青白江对自身独特的“新丝路文化”的挖掘而诞生的。

《蜻蜓眼》漫漫长路变成漫漫铁路(白桂斌/摄

这部作品灵感来源于2016年青白江双元村春秋战国墓葬群发现的蜻蜓眼文物,印证了青白江曾在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品方基于这一文物重大发现,在筹备过程中广泛查阅了《史记》《汉书》《通典》《通鉴》《华阳国志》等大量资料文献,创造性地将考古研究成果与艺术创作有机融合。

“特别是音乐方面,从四川民歌到地方特色音乐,再到具有西域特色的音乐,延续了丝绸之路脉络的发展行进。”刘静介绍。

如果说历史上的青白江,是依靠民间自发开展跨区域文化交流,更多是文化交流的承接者,那么如今的青白江则是政府层面树立高度认知,主动引领文化输出,让文化为城市形象赋能

以《蜻蜓眼》为例,这部作品扣题青白江新、老丝路交汇点的独特区位,从文化角度巩固了青白江引领面向“一带一路”开放的形象。后续时机成熟后,青白江还会力争推动《蜻蜓眼》走向国际,开展高品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

在积极输出自身文化的同时,青白江也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有来有往。

在城厢古城隔壁的成都国际铁路港亚蓉欧国家(商品)馆,青白江搭建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平台,展示了欧洲、中亚、东南亚、大洋洲等地区32个国家的特色场馆。无论是法国的红酒文化,还是希腊式建筑风情,到访者都能沉浸式感受世界文化的魅力。

亚蓉欧国家(商品)馆(白桂斌/摄

此外,青白江2017年以来还举办了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国际街舞大赛、亚洲羽毛球精英巡回赛、跑酷世界杯等国际活动,不断用交流拉近中外距离,彰显青白江古丝路与新丝路交汇的独特城市魅力。

在这一系列的交流活动中,青白江作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传播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窗口的形象也逐步成型

综合来看,青白江本就具备打造中国文化对外交往窗口的多重优势,不仅富有“古、今、中、外”的文化特质,拥有独特的对外开放枢纽地位,其近年产业转型吸引人才集聚的同时,城市消费能级也在提升。

但如果不是近年主动深挖历史、激活文旅资源、创新文化输出等一系列作为,青白江的城市文化形象不会如此鲜明,更不会有代表天府、面向世界的城市地位。

幸运的是,青白江已经找到了用文化为城市赋能的钥匙。更幸运的是,青白江积蓄的文化能量,终于迎来了更广阔的天地。

网络编辑:kuangyx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