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下的国际中文教育

围绕国际中文教育课堂的互动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文化的差异,也带来了文化自省。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周建平

2022年4月20日,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中文日活动上,多国儿童合唱中文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新华社)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揭牌,到2022年,我国已先后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创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身处“文化的过渡地带”,国际中文教育感受着不同地域文化的冲击和给养,也直面随自身发展和世界形势巨变而来的机遇和挑战。正如让·德·拉封丹的著名寓言《橡树与芦苇》所讲述的,像芦苇般柔韧,是在“风神肆虐的潮湿地带”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法则。

为了解变化和发展中的国际中文教育,我们采访了曾在或正在北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工作的多名孔院工作者,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状况和土壤如何?跨越文化的疆界,国际中文教育者如何应对隔阂与误解?如何把握变局背后的机会,更好地推动中文走向世界?如何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更好地理解他者和认知自我?

疫情中的坚守

2020年10月,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周倩雯独自踏上了去巴林赴任的航班。那时距她完成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岗前培训已一年有余。

自2006年以来,上海大学陆续与海外高校合作建立了5所孔院,分别位于泰国、爱尔兰、土耳其、美国和巴林。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周倩雯最初的赴任计划被迫延宕。再接到通知时,她被直接委任到临近波斯湾西岸的巴林。

任命来得紧急。疫情暴发不久,巴林孔院时任中方院长和教师便乘使馆组织的包机回国。到2020年暑期,当地孔院的教学活动已停摆一学期,中方急需派驻一名新院长重启孔院。当时,国内疫情形势趋于稳定,而人口仅百万的巴林,日均确诊病例达到数百。周倩雯临危受命,成为疫情暴发以来上海大学派出的首位中方院长。

通常,新任院长赴任时,离任院长会就孔院招生、教学、管理、HSK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教学点建设、协议合同、设备资产、联络对接工作等事宜逐项交接。然而,周倩雯到达巴林时,不仅无人可做现场交接,还恰逢外方院长退休、外方秘书休产假。彼时疫情凶猛,巴林大学的校园空荡荡的,所有教学都转到线上,外出拜访也难以实现,周倩雯只能泡在院长办公室,把以往的文件资料翻出来梳理,像侦探一样在散落的线索中寻找重启孔院的蛛丝马迹。

要尽快恢复孔院教学,最重要的是打通生源和师资。虽然上海大学后备教师充裕,但碍于疫情形势,老师们无法来巴林大学办理注册,也就拿不到教学授权。

2021年巴林妇女节,周倩雯(左五)和中巴传统服饰秀的部分参与者(受访者提供/图)

周倩雯一度准备亲自上阵。院长的工作通常不包括教学,可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教育特性,出国前周倩雯曾特意考取了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不过,让艺术学科的老师“转行”教语言终非良策。

一位本土应聘者的出现打破了僵局。这位名叫法蒂玛的巴林姑娘是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届硕士毕业生。她不仅中英文流利,还能与学生用阿拉伯语沟通,唯一的不足在于缺乏高校教学经验。在周倩雯的多次争取下,巴林大学同意聘其为兼职教师。课堂上,法蒂玛会邀请中方教师在线上联合授课。就这样,断掉的点重新连了起来。

直到2021年8月,周倩雯才终于迎来首位公派教师亓子文。彼时,亓子文已和法蒂玛共同完成了巴林大学六个班级一百四十余名本科生汉语选修课的线上教学。此外,巴林孔院还逐步恢复了国际中文教育奖学金申请和HSK中文考试等多项重要工作,运行渐入正轨。

法蒂玛和亓子文(受访者提供/图)

疫情期间,一度元气大伤的不只是孔子学院,整个巴林的中文教育都遭受了重挫。巴林国土面积小,驱车穿越国境只要不到一小时,中文教育的圈子更小。因疫情持续带来的经营压力,巴林唯一一所将汉语课程纳入本校课程体系的私立小学不得不降本节流,裁撤了中文教师。另一家私营中文培训机构也停运至今。巴林当地华商家庭的孩子是这家机构的主要生源之一。疫情之初,许多华人家庭将孩子送回国内,老师们也悉数回国,机构面临师资和生源的双重折减。周倩雯一直与该机构的管理者保持联系,希望能为其日后重振提供帮助。

虽然孔院也面向社会招生,但周倩雯从不认为孔院和市场上其他中文教育机构存在竞争关系,“在巴林,孔院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提供语言培训服务,但其师资主要服务于院校,面很难铺广。民营机构或者私教等形式市场空间更灵活,但也更易随大环境的变化而起伏。”在她看来,作为中外合作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院有更多的资源支持,能更快地从危机中恢复,故而在当地的中文教育生态中发挥着一定程度的兜底功能。然而,要在海外营造更蓬勃的中文教育生态,则需要更多元的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优势互补。

据周倩雯介绍,除了在当地经商和就业的华人家庭,巴林私营中文培训机构的另一大客源是留学生,其生意最红火的阶段往往是本地学生赴华留学意愿最高的时期。在巴林,很多中文流利的年轻人都有在华留学经历,大多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

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地位和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中国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留学生重要的留学目的国。相对欧美国家,来华留学的性价比更高。然而,受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化影响,来华留学面临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相关市场需求。一些原本有赴华留学意愿的学生不得不另择目标。2022年8月24日起,中国允许持有效APEC商务旅行卡人员及持有效学习类居留许可的外国留学生入境。不过,据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银行共同研究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预计,受全球经济整体下滑和疫情的影响,来华留学生规模要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可能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

“当然有很多人会因为热爱中国文化而学习中文,但从更现实的角度看,中外经贸关系和文化学术交流越紧密,就越能为学习中文的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职业前景。我们很难脱离这个背景去空谈情怀。”周倩雯强调。

铺路石

在海外,人们来孔院学习的动机各不相同,但对于孔院的老师和志愿者,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必须有的。远赴异乡推广中文和传播文化并非易事。

2018年10月,美国,“孔院开放日”活动上,瓮俊燕(右一)在向参观者介绍古筝(受访者提供/图)

10月初的伦敦秋意正浓,街道上飞奔过一个墨绿色的身影。如果仔细瞧,那是一个长约1米63的大袋子,袋子里装着一把二十多斤的古筝。古筝的主人是瓮俊燕。此刻,她左手扛着琴,右手托着木制琴架,正赶往位于唐人街的China Exchange(“中国站”),那里即将举办2022年“汉语桥”中小学生中文比赛全英大区赛的颁奖典礼。

三个月前,由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