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科创大会 | 马大为:小分子化学药物的科研与创新趋势

12月8日,由南方周末主办的2022科创大会在上海拉开帷幕。本次大会邀请业界、学界翘楚开讲,以“科创”为锚,探究科技创新之力量,探寻其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发展脉络,求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马大为发表主题演讲《小分子化学药物的科研与创新趋势》。

马大为在演讲提出,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影响,我国新药研发面临从“Fast Follow” 到真正的“Me-Better”和“First-In-Class”的转型。深度创新成为新药研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他认为,过去十年国内很多创新药基本按照Fast-Follow的模式来开展,该模式下造就的只是简单的“Me-too”的结果。所以中国生物制药的过去十年可以被称为“1.0时代”,也就是介于效率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之间的一个阶段,层次有待提高。而经过十年发展,新形势推动业界从“Me Too”升级为“Me Better”,追求研发更好的药物,竞争也愈发激烈。

在马大为看来,过去十年“Fast-Follow”模式下诞生的“创仿药”已达到内卷的程度,但也产生了好的社会效应,比如,使老百姓用得起疗效好的创新药,再者,是建立了一批可以实现快速转化的创新药公司,还有则是锻炼了一大批和国际接轨的创新药研发的队伍。

马大为表示,生物制药创新是漫长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参与。从发展特点上来看,学术研究机构适合源头创新,公司化的模式适合项目的推动。如果把中国快速提升的基础研究和有能力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的公司有效地结合,未来十年有望在新药创新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能从中国生物制药的“1.0时代”迈进“2.0时代”,实现“开发式”和“高新技术式”的创新。不过要实现“高新技术式”的创新,需要一流的教授和一流的工程师共同努力。

马大为强调,新形势对学术界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只有面向临床需求、深度研发的一流科研成果才被市场认可。

此外他还提出,从高活性的天然产物入手,通过表型筛选,深入的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有可能为新药创新和天然产物化学的发展提供新机会。

更多精彩内容,还将于南方周末APP、官网和i科创力公众号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