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适铁产业崛起背后:解码青白江二次振兴的“产业术”

现代物流大厦位于青白江香岛大道1509号,是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地标建筑。

2013年,就职于某国际物流公司的梁敏第一次踏进这栋大楼,当时只有几家公司,“大部分都空着”。那是中欧班列的前身蓉欧快铁开行第一年,彼时物流圈还在观望这一新事物。

如今不到十年,中欧班列早已蜚声海外,现代物流大厦16层楼里挤满了报关行、物流公司、贸易商、公司办事处,工商信息显示有6万多家企业注册在此。与中欧班列结下缘分的梁敏,如今也是成都国际铁路班列公司的一员。

成都国际铁路港 现代物流大厦(彭富成/摄)

成都中欧班列从无到有的辉煌,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职业轨迹,更是改变了青白江整座城市的命运——曾经的内陆老工业基地,摇身变为面向“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前沿。

锚定“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这一总体定位,青白江近年大力推行对外开放,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加工等新兴产业强势起飞,近五年地区GDP连跨3个百亿台阶。2021年,青白江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65亿,增幅高达74.5%。

而近年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青白江积极开展“建圈强链”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并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同时不忘自身老工业基地的积累,主动承接“中试产业基地”的使命。 

这座有62年历史的产业大城,用堪称极速的二次崛起证明:时刻紧跟时代大势,才是城市兴荣的秘诀。

立港城

2015年,一位成都本地客户找到了梁敏,他们有一批成都产的女鞋要急着运往欧洲拉脱维亚,希望他想想办法。

当时川内货物出海并非易事。除少量空运,大部分货物要靠铁海联运(经铁路货运至上海后转海运)和江海联运(货物经泸州港、重庆港驶出的江船至上海后转海运),路上动辄四五十天。

也是这一年,运行第三年的蓉欧快铁首次实现双向对开,着急的客户决定试试看。结果这批货物最终只用20天就抵达了目的地,让梁敏见识到了这条新通道的“威力”。

2016年中欧班列统一品牌后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中欧班列凭借更频繁的班次、覆盖更广的线路逐渐打响了知名度。时常与之打交道的梁敏,也在2018年加入了青白江区参与组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集团,目前任成都铁路班列公司市场营销部高级主管。

在这一过程中,梁敏亲身见证了中欧班列的蜕变。

2021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第一趟列车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驶出。(白桂斌/摄)

首先是班列运营模式的创新。成都中欧班列开行初期,只有成都到波兰罗兹、德国纽伦堡、荷兰蒂尔堡三条“点对点”的公共班列,后来运营方考察市场后发现“枢纽对枢纽”的模式覆盖面更广,于是调整运营模式推出了混编班列,将前往波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等不同国家的货物集中在一趟班列,抵达波兰马拉后再通过欧洲物流网络进行分拨。

在经营过程中,班列运营方也发现不同货主各有诉求:电子产品对运输稳定性、安全性要求更高,冷链产品对温控变化极为敏感。为此成都中欧班列对班列产品服务进行了创新,针对单个客户、单一货品推出了一批定制化班列。

在成都设有工厂的TCL是家电出口大户。中欧班列开通前,TCL的欧洲订单主要从广东工厂发出,走海路运往欧洲要42天以上。成都国际铁路班列公司在2016年专门为TCL推出了品牌专列,将其运输时间大幅缩短到14天。

TCL光电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袁彰鹏介绍,自首趟TCL专列开通至今,TCL通过成都中欧班列运往欧洲的产品累计发运超过1.9万柜,总货值近19亿美元,带动TCL成都工厂出口额实现了平均每年30%的增幅。

TCL生产线(白桂斌/摄)

针对四川省本地企业的定制化班列推行至今备受市场认可。“今年1-9月,我们去程中欧班列的总开行量中,定制化班列占比已经突破70%。”梁敏介绍。

此外班列订舱、放舱、集装箱进出场、报关通关、运输跟踪等作业环节的流程优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也强化了中欧班列的竞争力。以铁路进口货物为例,在班列开行初期,进口货物抵达后需3-5个工作日才能提到货物,目前最快24小时即能提取获取,大幅节约时间成本。 

一系列顺应客户需求的举措,推动中欧班列的地位不断上升。截至今年6月底,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突破2万列大关,占到全国中欧班列总开行量的四成。

抓住贸易新通道带来的历史机遇,青白江成功奠定了陆港枢纽的地位,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动能。

在此期间,青白江还争取到了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开区等高能级平台政策支持,并获得国家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进境肉类指定口岸、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等对外开放口岸叠加优势,进出口贸易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1年青白江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65亿,过去五年翻了两番,相比班列开通前的2012年增长了十几倍,推动成都在全国外贸百强城市中的位次大幅提升,地区GDP也从2012年的276亿增长到2021年的620亿,近五年更是连跨三个百亿台阶。

就在今年11月3日,青白江又成为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八部门批准增设的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之一,是此次增设中四川唯一入选区域。这是10月11日获批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后不到一月内获得的第二块国家级“牌子”,进一步强化了青白江对外贸易竞争力。

一系列优势叠加,吸引了大批物流、外贸企业涌进青白江。目前国内Top50的供应链企业,八成以上都已在青白江落户。

新产业的崛起,深刻改变了青白江的经济结构。翻看青白江的历年统计年鉴可以发现,青白江建区六十多年来有三十多年都是传统工业唱主角,但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比已攀升到66.1%。

普通居民也能享受到中欧班列带来的切实便利。不用跨境电商,不用托人代购,成都人就能在青白江买到汽车、红酒、奶粉、橄榄油等产地直达的欧洲进口货,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已经成为成都的时尚新消费打卡地。

有了新产业支撑,青白江也得以摆脱发展重工业带来的环境制约,腾出精力大力打造宜居生态。2021年青白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市第三,主要河流优良水体率100%达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就业和生活的双重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前来落户。

而正如区域观察学者所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青白江积极抢抓重大政策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抓龙头

转换经济动能后,青白江开始面临新一阶段的课题:如何能借助开放优势吸引更多产业集聚,为城市提供多源、持续的发展动力?

2021年12月,成都市召开了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建圈强链”,并在今年4月首次将“建圈强链”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将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未来五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变革产业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面临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变化,近年全球贸易产业链面临重塑。如何处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风险隐患,保障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时间紧迫的关键任务。成都提出“建圈强链”,正是顺应国家战略重点而提出。

经过近十年发展,青白江已经实现了产业转型,但当地经济发展也随之迎来了新挑战:产业链集聚度还不够高、行业龙头企业较少、创新策源转化能力还不够足,这些弱项如何补全?

“建圈强链”为青白江指明了路径。简单来说,“建圈强链”追求的不是所有产业面面俱到,而是聚焦优势产业重点突破。

在四大市级重点产业链后,青白江很快明确了“新能源商用车、绿色建材、绿色低碳、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加工、国际贸易物流、开放农业”6条重点产业链,突出平台、材料、创新和链主引领。

在具体的工作中,引进和培育更强更优的“链主”企业是“建圈强链”最关键的一环。一家龙头企业的到来,很快就能集合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不同规模的企业。

在成都明确“建圈强链”各项重点产业后,青白江很快意识到新能源商用车将迎来大发展。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由顶层技术研发、上游材料端、核心装置部件、中游整车及下游应用场景构成,产业链之长是其他产业难以比拟的。

重汽成商就是青白江本土成长起来的整车生产商。确定新能源商用车发展方向后,重汽成商与成都积微物联集团等5大产业链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在载重汽车产业链协同、载重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开发、配套服务、物流车辆投资运营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生产线(白桂斌/摄)

目前,青白江已初步形成以重汽成商为“链主”企业,以新全义、大矩机械、君斯豪隆等十多家汽车零配件生产公司为配套的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集群。在电池等上游核心装置部件环节,青白江引入了华鼎国联、四川金汇能等生产和研发方,在下游换电应用场景环节则引入了国家电投换电重卡项目。如此,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实现了布局。

事实上,在青白江近年的产业发展经验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巨石成都是青白江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建圈强链的“链主”企业,落户青白江欧洲产业城以来吸引了济盛永新材料、鼎泰新材料、成都德牛康元新新材料等近10家复合材料企业入驻园区,成都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功能区内也有顺美公司、广源交通、东承住化等20余家企业与巨石有合作。

与此同时,青白江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重点产业链积极补全配套。

前文提到的TCL,即在青白江的积极争取下,于去年将出口加工制造基地放在了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目前TCL在青白江的3+1条生产线具备年产400万片机芯的硬件能力。

青白江今年围绕TCL、康佳等龙头企业摸排需求后发现,当地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加工产业的配套率还偏低,于是立马成立专班前往长三角等地招揽配套企业。不到3个月时间,佛山耐适光学镜片精加工生产基地就在青白江成功落户,为当地带来光学仪器的超精密加工生产能力。

在突出龙头引领、热心扶持链主企业的同时,青白江也坚持协同配合,耐心打造公共平台。目前以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上游研发平台,宝维钢材、大矩机械、润洋汽配等为中游核心零配件,国家电投重卡换电项目为下游的应用场景的全链条产业集群,已经在青白江逐一落地。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青白江尤其重视创新的引领作用,近年积极引入新材料创新平台,推动更多新材料技术成果在青白江转化。

围绕高性能纤维和先进金属材料产业生态,青白江目前已引入了齐能碳纤维材料研究院暨产业基地、法国圣戈班智能建造亚太创新中心等新材料创新平台项目,和恒瑾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生产基地、吉林金刚等产业链重点项目。

可以看出,青白江在推动“建圈强链”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了本地情势。其敲定的六大重点产业链和四大引领,既考虑到了过往的工业基础,也运用到了陆港枢纽的辐射带动功能和经开区、综保区、自贸区等开放平台的叠加优势。

这些意在长远的举措,正在为青白江继续腾飞积累更大的势能。

抢站位

时代的机遇似乎格外关爱青白江这片土地。

近年国家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通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成渝地区被赋予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重任,而青白江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

有区域观察学者就指出,“青白江被赋予了推动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畅通国内外双循环、打造西部门户枢纽的使命任务,这对青白江区城市综合能级、经济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质效提出了更高要求。”

机遇当前,青白江如何提升城市能级、提升经济发展质效?除了继续做大物流、外贸、出口加工等适欧产业,青白江的答案是结合前沿趋势,继续做强实体经济。

近年新形势下,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先进制造产业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前不久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经济着力点要放在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

建区后的长期工业建设,为青白江在材料和装备制造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基于此,青白江充分发挥已有工业优势,将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业确立为主导产业。

目前青白江已集聚天马轴承、台嘉玻纤、巨石成都、华鼎国联、重汽成商等先进材料、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企业1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0余家。

巨石成都公司

当中不乏细分产业龙头——前文提到的华鼎国联在青白江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之一,巨石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玻璃纤维制造商;天马轴承打破了国外对地铁轴承的垄断,是国内首家具备“材料、轴承、装备”三大产业链整合优势的高端制造型企业。

在青白江,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也是做强实体经济的一大方向。正如二十大报告提到的,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青白江的丰科国际(蓉欧)食品加工产业基地是全球最大的单体食用菌智能工厂,近年订单激增后发现生产监控和物流体系跟不上。华为创新中心走访摸排情况后,为丰科基地量身打造了一套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全车间物联网接入,实现了各个生产环节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调控。

全流程管理数字化,显著降低了丰科基地的运营成本——光是电费一项就能减少10%,而其经营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预计年产量能上涨20%,这样一来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只需三年就能回本。

丰科生产线(白桂斌/摄)

与此同时,青白江继续紧跟国家战略,今年初率先提出面向“一带一路”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小试中试、产业孵化、生产制造”全链条中试产业基地。

成都玉龙化工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叶锐介绍,科研创新聚焦“从0到1”,中试则是聚焦“1到100”的过程,是科研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国内有研究就指出,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以上,显著高于未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

因此,如果通过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将为相关产业大规模量产和形成新产业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科创竞争中的位势,届时也会改变青白江在国家战略中的站位。

而早在老工业基地时期,青白江就积累了一批技术经验和工业人才。这成为青白江发展中试产业基地的优势条件,也是青白江格外重视中试的原因之一。

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

去年在青白江政府的支持下,玉龙化工以企业的身份牵头成立了成都新材料学会,成为了行业技术协会的带头人。用叶锐的话说,“这在以往根本是难以想象的”。

按照青白江的规划, 随着中试产业基地发展,到2025年要带动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80%以上。届时青白江的产业格局又将呈现新局面。

对于其他城市来说,青白江抓住的机遇或许不可复制,但其方法论值得研究和推广。

正如区域观察学者所总结的,青白江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抢抓”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不忘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变革和经济版图重构过程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提升,从而推动了城市转型发展。

顺势而为,应势而为,强势归来的青白江,还在创造更多可能。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