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之处百业兴

从工厂出发,乘坐三站公交车到村口,走过一条集聚水果店、肉菜店、快餐店的小路,再穿过一条昏暗的走廊,小成(化名)就到家了。

2022年3月,小成从老家来到佛山打拼,在一家小型制造业工厂上班。为了省下房租,他选择了住在离工厂两公里外的“握手楼”里。在小成家中,“夜比日长得多”,唯一能沐浴阳光的地方是厨房,休息时,他偶尔会坐在厨房而不是房间里晒太阳。

但这对小成而言,只是一个权宜之策。他已在物色其他的工作,主要是考虑规模大一些、能包吃住的制造业工厂。“自己租房还是太麻烦了,而且我在这里没什么朋友,工友又不住附近,是会有点孤独。”

小成觉得,哪怕工资相对少一些,但如果配套宿舍比较好,他也能接受。这样的想法,与不少在外漂泊的年轻人如出一辙。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人心中,“住”更有着“家”和“根”的意义。

广州持续推动城市口袋公园建设,供周边居民休闲、散步、健身等(图源:新华社)

千百年来,“安居乐业”早已印在每个人心中。《老子》的第八十章体现了老子对幸福生活的描画,“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汉书·货殖列传》中讲到“各安其居而乐其业”,人们能够安于自己居住的地方,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

人们在讨论“安居”时,租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实际上,租房并非近几十年的新事物,回顾繁荣的唐宋时期,租房现象可谓盛行。

《唐会要》记载,唐太宗对侍臣说:“顷闻都督、刺史、充考使至京师,皆赁房与商人杂居。”唐代的租客几乎涵盖了士农工商乃至方外人士等各个社会阶层。到了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化方兴未艾,人口流动频繁。人们从农村前往城市,首先要解决的是栖身之所,租房市场由此兴旺。

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曾描写道:“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租房契约在宋朝达到了很高的专业水准,政府已经建成了很完备的公租房(廉租房)制度,“店宅务”管辖的政府公屋还具有廉租房的功能。

由此可见,房屋租赁市场的普及与成熟,是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也进一步吸引了更多人才形成集聚效应,推动了经济繁荣和城市化的进程。时至今日,“安居”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同样重要。

吾以居为安

如今,我国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其中,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广州南沙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一路之隔的科苑壹号是南沙首个专门为中科院等科研单位打造的人才安居项目(图源:新华社)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68亿人。在这些劳动人口中,大约有4亿是蓝领,包括制造业蓝领、建筑业蓝领、服务业蓝领等。

与此同时,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之下,人才缺口不容忽视,许多年轻人不愿进入制造企业工作。

小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身边的不少朋友都更倾向于送快递、做餐饮,“反正不想进工厂。”一家制造企业的招聘人员也提到,如今互联网企业的不少新兴岗位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就业,比如快递员、外卖员等,传统制造业的年轻人占比有所减少。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财富之源,“就业优先”成为近期备受瞩目的关键词。除了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更稳定的工作”是民之所盼,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等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安心的保障。

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拥抱实体经济、保障制造业转型升级,又能为其提供更安心的工作环境及保障?这成为制造企业、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其中,“先安居后乐业”成为吸引制造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广州地铁建设者在工地检查钢筋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图源:新华社)

在制造业中,不少是“独在异乡”的新市民。制造业需要他们、城市建设需要他们,他们也希望手握一份稳定的工作,拥有一个温暖的“家”,真真切切地留在一座城市,居有定所才能乐业。

在广州打拼六年的陈海源还记得,当初毕业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必要条件是住宿,“当时就没想过要在外面找房子,太麻烦了,而且我比较喜欢集体氛围。反正到哪上班也是上班,当时还能挑一挑。”

95后女孩杨晴(化名)在某液晶品牌工厂已工作1年,负责相关组装质检工作。最初选择这份工作时,她的确也犹豫过,想过去做餐饮服务员,“觉得当蓝领不是很‘好听’,但收入和保障都还可以。”

回过头来,杨晴觉得自己当初作了正确的选择。她对比自己和同学的情况,虽然看似工资差别不大,但是生活幸福感却有明显差异,这点特别体现在住房上。“我同学是没有宿舍的,要自己租房,比住宿舍贵多了,也奔波折腾。”

她和同事住在工厂宿舍,住宿、水电等公司都有补贴,就餐问题也能在食堂解决,每个月都能存下大部分收入。“每个月一百多的住宿费,在外面哪能找到那么方便又相对干净安全的房子呢?合租都难。”

杨晴所在的宿舍是上床下桌的四人间,独立阳台、独立卫浴等带来的舒适感,知根知底的室友兼同事、楼下一直在岗的保安大叔带来的安全感,离岗位步行五分钟带来的便利感,都是她看重的点。最近听闻宿舍要翻新,杨晴有些期待这个“家”的变化。

有居且优居

作为广州国光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国光”)后勤部经理,罗雪深知员工宿舍的重要性——员工宿舍是制造型企业的标配。“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搭建员工宿舍对企业正常生产能有所帮助,工厂人员在应聘时也会比较住宿条件。”

“以前70后、80后工作,可能更注重工资。”罗雪提到,对于新一代蓝领,努力赚钱重要,过得舒服更重要,而居住条件的好坏无疑影响着生活的质量。

如今,95后、00后已成为时代新的中坚力量,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更关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制造业招人、留人都不容易,在员工宿舍形成标配的情况下,企业还需打出“优居”牌。

为了让员工更有归属感,广州国光在前两年投入920万元对宿舍进行品质化改造。“公司自投了220万元,找中国建设银行(以下简称“建行”)住房租赁贷款支持了700万元。”

罗雪是这一举措的落实人之一,这笔钱不仅用于墙面、门窗等翻新,以及衣柜、木床等家具的更换,广州国光还将部分宿舍打造成酒店式风格,员工可以拎包入住,以此吸引高端技术人才。“装修前后的入住人数没有改变,没有扩建等开支,本来这笔钱就是为了提升大家的居住体验。”

和罗雪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同为制造企业从业者的王炎洪。他提到,制造企业通过员工宿舍的形式解决住房问题,不仅能为员工带来便利,减少他们上下班的舟车劳顿,也有利于公司进行人员管理,提升公司的凝聚力。

作为潮州本地人,他见证着这个“中国瓷都”的发展。潮州当地逐步形成陶瓷产业群,离不开陶瓷企业与从业人员的付出,包括王炎洪所在的公司——广东皓明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皓明陶瓷”)。

皓明陶瓷工厂一角

王炎洪提到,近年来,皓明陶瓷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打造智造工厂,“对研发人才的需求有明显增加。”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上,皓明陶瓷同样瞄准“安居”。2019年,皓明陶瓷动用108万自有资金,并寻求建行住房租赁贷款支持800万,共投入908万进行员工宿舍的智能化升级,给员工宿舍配置了电梯、空调及24小时热水供应等。

诗人白居易在《松斋自题(时为翰林学士)》中曾提到这么一句:“充肠皆美食,容膝即安居。”主要是体现了其自足、淡然的心态。很显然,如今在95后、00后心中,他们对住房的要求已不只是“容膝之处”,更期待一个“芝兰之室”。而许多制造业企业,也在致力为他们提供这样的一个“芝兰之室”。

璀璨缀繁星

在广东,像皓明陶瓷、广州国光等同为制造型的企业不在少数。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的规模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实力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如何更好地发展制造业,服务好制造型企业及人才,也是当地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广东多地建设、升级产业园区,将制造型企业如繁星般集聚成光,是答题的其中一条思路。

此前,广州首次提出“制造业立市”,该市划定工业产业区块规模621平方公里,其中要求工业用地占区块面积的55%以上,即保障工业用地不少于345平方公里。在广州国际创新城核心,丰邦智造产业园正致力于打造以智能生产制造为核心,集研发办公、电子商务、商贸展示、仓储物流、居住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城市产业综合体。

广州番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番禺电缆”)行政副总裁胡雪莹介绍道,目前园区入驻25家企业,约1000名员工。为了服务好入驻人才,番禺电缆还向建行申请住房租赁经营贷款500万元,对园区宿舍进行智能化升级,“目前的宿舍条件来看,高管单身住宿居多,后期的调整要从环境、格局等考虑小型家庭入住。”

丰邦智造产业园

“在招商过程中,地理位置、园区形象、园区配套、服务配套等,都是企业考量的关键因素。” 胡雪莹补充道。

佛山、东莞等制造业重镇也分别提出,要“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和“打造科创制造强市”。在毗邻广州的佛山顺德,新园区的崛起也推动着当地产业格局的重构,世友工业园则是佛山顺德根据当地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目标而打造的最早一批产业园区之一。

据佛山市顺德区世友工业城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静江介绍,电器、灯饰、服装是园区的三类主要产业,也是顺德当地及周边的原有核心产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交通更为便捷了,不少企业从深圳、广州等城市迁往佛山,“大多是一些新技术、新材料为主的企业,主要还是成本驱动。”

“这里有点像繁星群集,主要是小微企业。”目前园区内已有约300家企业,企业工人及管理人员约有8000人。而超过2000套员工宿舍、10000平方米现有商业配套等,正在为企业员工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

当被问到园区特色时,吴静江单独把“生活区”这一方面拎了出来——“最大特点是生活区配套比例较高。”

他解释道,在世友工业园规划初期,当地政府眼光超前,建议在56万平方米的产业园里留出大约11万平方米,作为员工生活区。“事实证明是对的,越来越多制造业企业和员工看重居住配套,这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

润物细无声

吴静江提到,在宿舍新建的过程中,建行佛山市分行给予其3亿元住房租赁授信,通过银企合作,合力打造面向制造业人才的“家—园—城”生态圈。房源共有2023年12月前对外的10栋9层2090套宿舍,以租赁方式面向已签约入驻的企业员工。

吴静江曾在银行工作过11年,在选择银行融资时有自己的经验和考虑,“在住房租赁上,建行给到我们的利率比较低,关键是期限可以给到18年,像我们这类制造业园区配套的租赁性住房,回本周期基本上都需要十几年,这样的设计就比较合理。”

王炎洪也提到,当时皓明陶瓷选择建行,一方面因为其在国内银行中最先开办了住房租赁业务,有较为丰富的住房租赁贷款产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相关产品用途广、期限长、价格优等亮点。“特别是建行给我们8年期限,这个时间相对充裕,比较符合我们对资金的规划。”

“住房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吴静江觉得,发展租房市场对于人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外打拼的人们。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品融资也需要支持,“像建行给我们的最高贷款额度可以放宽到8成,而一般非租赁性住房只能到7成。”

“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投入建设租赁性住房的吸引力,真正落到了实处。”吴静江如是说。

这些年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明确,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设不断向前推进,“房住不炒”、“租赁并举”等已是住房市场发展迈出的坚实步伐。2017年8月,建行提出住房租赁战略。建行广东省分行更是率先行动,在佛山打响建行进军住房租赁市场的“全国第一枪”。

建行广东省分行搭平台、创存房、投贷款、建联盟,逐步形成建行助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广东模式”,落地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项目样本,以“直接赋能”及“间接赋能”两大融资模式带动新建或盘活房源超过14万套。截至2022年11月末,累计审批授信额度435亿元,投放211亿元,为176家企业新建、购买租赁房源及日常经营周转提供融资支持。

此外,建行广东省分行为超过5700户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了资金、平台、资源等赋能,包括为2546家企业提供平台运营服务;为近4000家产业联盟客户提供供需对接服务。

在广东这一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制造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 2022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5.9%和33.1%。

看得见的制造业发展的背后,是当地政府、行业、金融机构等的共同守护,“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

位于广州南沙的某汽车企业工厂(图源:新华社)

建行广东省分行积极升级企事业单位及制造业企业存量宿舍及园区,为企业打造一个家,留住一群人。让人才从“忧居”变成“优居”,安居方可乐业。建行广东省分行的住房租赁措施,让更多人才能在广东找到归属之处、找到归属感,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走向更好的未来。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