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大考”:医护感染激增,常规诊疗承压

“接下来几个月是大考,保护老人、保护医护是重中之重。”这考验各级政府统筹应对的能力与医疗资源储备情况。

“我们做到最大限度的防护、减少感染,但也要在一定程度内容忍院内感染的发生,不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患者做好在医院里被感染的心理准备了吗?能接受被医护感染的可能性吗?一旦出现感染会不会激化医患矛盾?”一位三甲医院医生介绍,已经有不少医院开始要求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要理解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15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

2022年12月8日,一名市民路过北京一家医院开设的发热门诊。 (视觉中国/图)

奥密克戎病毒变异株虽然致病力减弱,但是传播性依然较强,短短一周内,全国不少医疗机构开始面临严峻考验:有医生感染,无奈暂停门诊,延期手术;有护士阳性,科室倒下大半,不得已带病至阳性病房上岗;甚至一些医院,连保洁大妈、食堂大叔都阳性了,各项常规诊疗服务运转艰难。

“防控政策放宽后,大批医护人员出现感染的情况,肯定是难以避免的。”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通常,医院会对就诊患者进行筛查检测,如发现阳性病例,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但无论在门诊还是住院部,都难免会有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未被发现,很有可能传染给医护人员甚至其他患者,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李侗曾略显忧心地说。

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猛烈冲击下,保证医疗机构维持常规诊疗和急危重症救治工作正常运行,已成为各大城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除医护人员闭环管理、分三班轮休、门诊住院医生分流等常规手段外,北京、河南、上海、重庆、武汉等多地医院已不再对医护人员进行每日核酸检测、不再判定密接、要求无症状及轻症医护人员坚持上岗以缓解医疗压力等。

“现在,我们面向新冠病毒的全民攻坚战才正式打响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所有的老百姓,包括医护人员,都必须有深刻的心态上的转变——消除对于新冠阳性的恐惧。它(症状)就像感冒一样,至少60%-70%的人迟早都要感染一遍,我们要把工作重心从过去的严防感染,转到预防重症、救治高危人群上。”

医护“减员严重”,就医难早已出现

2022年12月6日上午,距离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新十条”出台还有24小时,尽管担心会被感染、拉去隔离,李威还是决定必须送父亲去医院了。

六十多岁的父亲已连续高烧多日,出现呼吸急促症状,前一天晚上,120急救中心说派车需排队四十多位,建议他再观察一下。转天再致电,急救车终于把老人送到了积水潭医院。

“当时我父亲的核酸跟抗原检测都还是阴性,但是急诊室已经没有地方了,只能跟另一个阳性病人在同一病房。”李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晚,他父亲就因病情危重被推进了抢救室,紧急进行了气管插管。

有医生朋友建议李威可尝试转院治疗,但一圈电话打下来,朝阳医院告知ICU床位已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