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支教|与希望同行20余年,石门收获一片“人才林”

2018年7月,李晨馨如愿考入北京大学。

繁忙的学习之余,她还特别留心公益活动,“看看能去哪里支教,志愿者如何报名等等。”她常和伙伴去养老院陪伴老人。“印象深刻的是去聋哑儿童学校探望小朋友。他们很向往跟身边的人交流和玩耍。只要用心和他们相处,去感受,就会觉得自己被治愈了。”

作为乡村走出的北京大学本科生、中山大学研究生,李晨馨是“学校的骄傲”。每每开学典礼上,她都会被小学母校老师作为学习标杆重点提及。

但李晨馨最让父母、亲友和母校师生骄傲的地方,是她的心怀感恩。“她一直想学医学,说长大后要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她和我的很多学生一样,一直有回报社会的想法和行动。”李晨馨的父亲,也是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老师的李岳阳说道。

山里的北大学生:我的母校与众不同

小学母校,一个洋溢着爱与温暖的人生出发地。

李晨馨一直感念小学时的师生关系,老师是用心、用情在上课。一次,班主任周老师腿摔伤了,令学生们意外的是,他拄着拐杖爬楼梯来上课了。看着周老师毫不在乎的样子,“我们很是感动,下课了大家抢着搀扶着老师回办公室。”李晨馨如今还和周老师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会发祝福,偶尔还会聊聊近况。

李晨馨的父母都是老师。在她的记忆中,经常会有父亲教的学生来家里吃饭或者写作业,父亲也经常走很远的山路去家访。“父母工作忙了,就在值班室休息。家里没人时,我也经常睡在别的老师家。当时觉得父母好忙,没时间照顾我,后来我才渐渐理解他们对学生的爱。”

有一群愿意为学生用心付出的老师,是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的学生们的幸福共识。

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地处湖南西北,群山环抱,在1995年成为中国平安教育公益项目援建的对象。通过中国平安首期捐资的25万元,学校的危楼被拆除了,一座三层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学校正式更名为“平安希望学校”。这是中国平安援建的第三所希望学校。

(中国平安援建前的石门学校)

对李晨馨而言,记忆最深的,还是平安志愿者们带来的温暖。“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来了好多平安的支教志愿者,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帮助我们成立了读书会,教我们阅读写作,还带我们做课外活动。一个带我们班的姐姐很温柔,每次问她问题,她都不厌其烦地解答,从来不会着急和生气。我们班同学都特别喜欢她,连下课都缠着她,主动当她的导游,带她到处玩。当时我们很希望老师能多住几天。”

(2022年的石门平安希望学校外景)

尽管处于偏僻之地,但来自平安的援助,让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成为当地最开放和最有学习精神的学校,校风和学风持续提升。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学校有了自己的图书馆。李晨馨是学校读书会的积极分子,她也因此觉得,自己的学校视野宽阔,与众不同,“因为有了平安的援助,我们能见识更多的好东西,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生发出更丰富多彩的人生希望。”

这样的公益帮助“可亲可爱”

“我读初中时,学校在县里已经很有名了。很多外地的孩子都想到我们这里读初中。”邱志欣说。

和李晨馨同龄的邱志欣,在2018年考入了清华大学,成为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的又一个“传奇学霸”。

2012年9月,邱志欣到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初中部报到,“刚到学校,第一印象是校园的操场是石子和沙土铺成的,只有食堂和宿舍楼是新建的,白墙红瓦,在灰扑扑的校园里别样雅致。”如今已从清华大学顺利毕业邱志欣表示,他后来才知道这些新建筑是平安援建的。“在我将要完成初中学业离开学校时,平安还向我们捐赠了新的教学楼。这些新建筑、新设施,在我求学过程中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事物。”

(石门平安希望学校的新宿舍楼)

在邱志欣看来,平安的公益善举,不仅仅是捐款,它带来可亲可爱的具体事物,并由这些事物向学生们传递着日常的温暖。

初一时,邱志欣领到了平安奖学金。“我揣着1000元钱回家时心里很激动,走一会儿就伸进口袋摸一下。”“颁奖台上,有远道而来的平安的叔叔阿姨,感受着他们热切的目光和亲切的问候,你很容易被这份荣誉和肯定所打动,觉得学习真的是一件众所期待而且值得投入的事情。”

一届届学生,在这里感受到爱与希望,又怀着感恩之心毕业和升学,勇猛精进在知识的海洋里,并用学会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继续传递爱与希望。

邱志欣在清华读书期间,就去过云南支教。“孩子们都非常热情善良。我们分享彼此的生活,他们向我诉说生活中的趣事,我向他们介绍山外面的广阔世界,鼓励他们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向更高的平台,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温暖。”邱志欣说,这些在课堂以外的部分,是他认为更为精彩、更有价值的部分:我在教孩子们,孩子们也在教我。

“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是会尽我所能去做公益做善事。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也会更加珍惜人生。”邱志欣说。

20余年与希望同行,20人带回希望的种子

很长一段时间里,贫困乡村的孩子能完成高中学业已经相当不容易,但相对而言,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的学生们在考大学上堪称成绩斐然:过去27年间,每一届走出去的学生都有不少顺利考上大学的,甚至有一些学生的名字出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名牌学校的录取榜上,仅1997年入学的54、55班两个班,就有11个学生考上大学。

比李晨馨、邱志欣大9岁的邵春林,从小学习成绩拔尖,但他第一次有了走出大山的强烈愿望,是在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读初二的时候。

那时,邵春林酷爱听周杰伦的歌,从别人那里借了当时稀罕物件——CD机。他不光白天显摆,还整夜整夜地听歌,上课总喜欢打瞌睡。一天晚上,观察了邵春林很久的班主任向老师出手了。半夜一点多,他悄悄来了。“我单独住在学校广播室里面,被他抓了现行。那家伙,一阵劈头盖脸、狂风暴雨的洗礼,我一下被他批懵了。”第二天放学了,有点不服气的邵春林被向老师喊住,让他去房里吃新鲜肉炖白菜。“向老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我明白要走出大山,我们这种山里娃付出的要比别人多很多。”

邵春林高中毕业后,进入湖南工业大学深造。而在小学、初中阶段受到老师的点点滴滴关怀、激励,始终被他铭记于心,最终影响了他的人生抉择:从事教育,回母校教书。

“想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好好地回报这个有爱的社会,帮助像我一样的山里娃。”在读大学期间,邵春林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扪心自问,自己还是有当老师的情结。”2016年8月,邵春林回到母校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工作,昔日最敬爱的老师,如今一个个成了同事,“老师当年走过的路,我也会一步步跟上。”

(邵春林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化学实验)

邵春林如今已成为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的副校长,在他眼里,平安对学校的帮助二十余年如一日,温暖丝毫不减。“光是今年,平安当地领导就多次和学校联系,帮助解决困难,”邵春林说道,“比如上半年,就帮学校的学生宿舍落实了卫生间,配有热水系统,解决了寄宿生提水洗澡的问题。”

在工作中,邵春林有机会近距离和平安支教老师交流。2022年上半年,有4位志愿者到学校来支教,虽然为期只有一周,但也带给他新的启发。他们一人带一个班,又相互穿插着上课,给学生们带来了未曾接触的知识和不一样的课堂。让邵春林尤为感动的,是这些支教老师每天还会去寝室对孩子们嘘寒问暖,给有的孩子排解心理压力。

“在我看来,60%的留守儿童,都缺少爱。”邵春林认为,支教老师是用爱心真诚去和学生交流,不把成绩的好坏作为学生成长的评判标准。“做良心教育,除了老师善于付出爱与温暖外,还要给学生传导正确的价值观——只要自己足够努力,社会是公平的,你也会感受到社会的美好。”

自1995年始,二十多年来,平安公司每年都会向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捐助2万元作为学校维护资金,并设立奖学金,还会定期捐赠书籍、衣服、体育设施等物资;平安志愿者定期前往学校,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山外的新知识、新理念,用爱陪伴孩子们成长,悄然播下希望的种子。

在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的校长徐兵看来,一座本属于建设滞后的边缘化学校,是经过中国平安和一批批爱心人士的帮扶,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和环境。据统计,从石门县平安希望学校毕业,又返回教书的学生大约有20人。“我觉得来这里教书的情怀,跟别的不一样。我们除了做好教学,还会有感恩母校、感恩本土老教师,特别是感恩像中国平安等社会力量的特殊情怀。”徐兵说,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他们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很多人都憋着一股报答社会的心劲。

(校长徐兵课后给学生们答疑解难)

“我们一直在不断问自己,作为一名平安希望学校的老师,我们最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徐兵说,“其实,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首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希望孩子们学会感恩,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

在石门,中国平安用20余年持续与希望同行,爱与希望的种子在这里持续被播撒,已然收获一片人才林,收获绵延的爱与希望。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