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阳”了,为什么要晒朋友圈?

李方在朋友圈宣告“正式阳了”,只是为了“跟朋友互动一下”。身边同龄人大多已经阳过了,“讨论一下,有参与感”。

雷磊晒阳以后,一个朋友告诉他,自己曾在2020年的武汉感染新冠。“朋友才觉得,你可能是懂我的,不会跟以前的人一样看我。”

“权威发布的理论可信,但离自己比较遥远。”身边人分享感染经历则有踏实感,“在这个时候,他们就是经验意义上的权威”。

“易感人群的受威胁程度不一样。”崔庆龙提醒,当年轻人在朋友圈“调侃新冠”时,也要注意易感人群可能会更害怕。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22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谭畅

2022年12月9日,“新十条”发布后,北京市民排队买药。 (人民视觉/图)

新冠抗原试剂测出阳性的瞬间,北京的大四学生田青脑海中冒出的念头是“果然是你”。

在测出来之前,他已经发烧两天了。头一晚上高烧,吃完退烧药睡觉,凌晨被渴醒,狂喝水,喝水的时候总觉得水甜甜的,联想到有人说感染之后味觉会失灵,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被感染。“一测,阳了。”

紧接着,就是“终于得了”的感叹。田青正在准备考研,他觉得这时候感染,会避免在考研那两天突感不适。

确诊之后,他第一时间告诉了父母。母亲不让田青将这件事说出去,“在她看来,这是一件不可以外扬的事,她有病耻感。害怕我发出去之后,村里‘好事之徒’看见了,会不让我过年回老家。”

但田青还是坦然说了,2022年12月9日一早,他将“两条杠”的照片晒在朋友圈,语气轻松。只是在发布前,专门勾选了父母不可见。

田青的行动并非孤例,近期,人们在社交平台“晒阳”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有人调侃:“问一位门诊医生阳了的都是什么症状,他说99%都是先发朋友圈。”

资深执业心理咨询师崔庆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具体到每个人,可能心理上寻求回应的期待是不一样的,但“晒阳”的主要动机有两种——社交及分享。

“首先是可能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关心询问,这是非常正当的理由。将一个东西分享到一个社交平台时,它一定包含着某种社交的意图,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社交性回应。”崔庆龙解释,此外,人们在社交平台的分享其实有一种“骄傲”的展示在里面:“曾经可怕的疾病,我现在可以这么平常心地去对待它。”

“被感染的人越来越多了,它不再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崔庆龙说,这是社交平台“晒阳”成为趋势的客观基础。感染奥密克戎的人越来越多,“那种病耻感的现实基础就被瓦解了。”

“刚开始不好意思明说”

河北的高二学生陈婷以“测评新冠”为名,在社交平台连续记录自己的感染经历。

最开始只是莫名地嗓子不舒服,有点晕乎乎的,她担心浪费抗原,没有先做检测。在家里,更早确诊的是母亲,她工作回家身体不舒服,在第三天12月10日测出阳性。次日,陈婷也感觉不适,晚上开始发烧。

确诊后,陈婷告知了家人朋友们。她明显感知到不同年龄层的人对这件事的认知差异,身边还是有很多人对新冠“执有偏见”,“一些年龄大的亲戚和朋友认为得了就是绝症,每天都活在不安中”。而她自己,因为经常刷短视频,加上身边朋友们的分享,在确诊后显得很淡定。

她决定把这件事晒出来:“我希望通过这种记录的方式,可以让一部分人不再盲目地恐惧,用一种正向的心态去对待它。”

有着类似想法的,还有北京的大三学生艾因。他平时发朋友圈,有时会屏蔽老师,但这一次“晒阳”,谁也没有屏蔽。

除了分享经历外,他还在朋友圈发布了“买不到抗原自测”的求助信息。“没想到发完之后,辅导员老师还特别好心的给我寄了药、给我寄了抗原试剂,让我觉得还很感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佳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