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人生的无障征途

听障人群待业状态普遍,究其原因,沟通是颇为突出的障碍。报告显示,岗位对听力、对口语有要求,成为听障人士求职失败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有49%、40%的受访者选择。

听力与沟通的障碍,还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就业歧视。值得注意的是,有49%的受访听障人士提出曾遭受过职场歧视或面试歧视。

“不耐烦”,饭饭(化名)用手语说道,这是她求职过程中常遇到的面试官态度。

她从北京联合大学毕业不久。在此前的许多面试中,即便她提前告知面试官自己的特殊情况,也会遭遇这种“对待”。饭饭认为情有可原,但也感到无奈。

虽然面试官会通过文字提问,但是提出问题后,他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回应——与其相对而坐的饭饭,不能以口语作答。

“打字给那边看,要等,面试官一般不喜欢这个。”为了减少对方的等待时间,饭饭总会尽可能简洁地回复,纵使如此,速度也难以比肩口语。

障碍

屡屡碰壁之后,饭饭最终还是在公益组织的帮助下,来到上海成为一名修图师。

关于听障人士就业之难,来自安徽省六安市的陈习苹,比本科学历的饭饭体会更为强烈。她今年40岁,主要依靠手语沟通,未曾受过系统教育,也没有过除务农之外的工作经验。一次去工厂求职碰壁的经历让她不知所措。

饭饭和陈习苹因听障遭遇求职困境的经历并非个案,这也可以在南方周末、vivo和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下简称“听基会”)共同发布的《听障人群就业调研报告》(下简称“报告”)找到数据支撑。

报告显示,在1411位受访听障人士中,也只有61%目前有工作(含自主创业),还存在11%曾工作过但是目前失业,17%从未工作过(学生群体仅占1%),11%一直在家务农。

“要促进残障人群就业,对残障人群的就业现状和痛点必须洞察清楚。”报告开篇的一句话道出了调研的初衷。

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听障群体人数已经接近3000万。2016年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北大人口研究所等14家机构在吉林、广东、陕西和甘肃开展的全国听力障碍调查显示,我国听力障碍现患率为16.49%。

如此广泛的群体,让听障人群就业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听障人群失业率高于健全人,待业状态较普遍。”报告总结了这一群体的就业状态。

究其原因,沟通是颇为突出的障碍。报告显示,岗位对听力、对口语有要求,成为听障人士求职失败的两大主要原因,分别有49%、40%的受访者选择。

“用人单位知道我是听障人士,给了我面试机会,但是面试之后沟通还是不行。”饭饭提到自己的经历。

“有些企业更愿意招肢体残疾人士,因为方便沟通。”另一位来自深圳的听障患者备受困扰,“他们不太愿意多花点时间去沟通……”

即使找到工作,沟通也是听障人士公认的职场最大难题。特别是与同事、上下级之间和顾客之间的沟通。座谈会显示,多数被访者有过在开会时难以参与讨论的经历。有过咖啡师经历的Danny(化名),也会遇到知道他是听障人士但不愿意打字沟通的客户。

听力与沟通的障碍,还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就业歧视。值得注意的是,有49%的受访听障人士提出曾遭受过职场歧视或面试歧视。

即便阿祥(化名)能够借助助听器、结合口语与旁人沟通,在离开上一家公司后,也曾有过半年的空窗期,“工作不好找”。

六安一位在工厂工作的被访者表示,因为说话吐字不清,工友慢慢地就不愿意与他沟通交流。有些工人甚至会私下议论他的听障问题。工作没做好时,工友的眼神和肢体动作会让他感觉不舒服。

“面对面沟通还能通过手势等一知半解,如果同事站在听障人士的背后,他们(听障人士)可能完全不知道身后发生了什么。”一位公益从业者就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了总结,部分人会因为沟通不便而在工作中排斥听障人士。

不仅如此,听障带来的获知信息的渠道缺乏,使得听障人群普遍对未来求职感到迷茫。报告数据显示,有21%的受访听障人士从未求职过,两大主要原因为“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工作”,比例分别达到45%和40%。

在南方周末、vivo和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拍摄的公益纪录片《无声的青春》中,三名听障青年年龄相仿,有着高中或本科的学历,却无一例外在毕业时对就业和未来发展感到迷茫。

11月20日,听障学生在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水吧教室里上奶茶制作课(图片来源:新华社)

诉求

听障人群的就业面临着双重局限。一方面,向听障人群开放的工作岗位少,另一方面,基于听障人群开展的特殊教育专业少,“两个池子都小,相交的共同区域就更小了。”上海座谈会上,一名多年从事听障服务的手语老师如是说。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1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881.6万人,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每年保持在30万人以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仍有800余万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未实现就业。

大量的就业需求与较少的岗位供应和专业教育产生矛盾。

“就业的范围太小了,如果多一些培训,可以把范围扩大一点。”被问到最需要什么样的就业帮扶活动时,阿祥感叹。

这是大部分残障人士的共同诉求。报告显示,65%的听障人士提出需要提供就业相关的技能培训。62%的受访听障人士希望能完善立法,以促进企业招聘更多的听障员工。

事实上,他们的诉求正在被回应。2021年7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将促进、优化残障人士就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帮扶城乡残障人士就业创业,帮助这一群体通过生产劳动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再次强调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出以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结果为依据,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培训体系建设,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开发面向残疾人的就业创业培训项目,分类开展精准培训。

在此背景下,一项围绕人工智能的AI标注师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听障青年开放。

AI标注师是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的新兴职业,是指使用智能训练软件,在人工智能产品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性能测试跟踪及其他辅助作业的人员。他们让AI更“懂”人、通“人”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2020年2月,AI标注师被正式定义为“人工智能训练师”并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

听障青年在线上参与vivo举办的AI标注师职业技能培训

2022年国际聋人日,vivo启动“声声有息公益计划”听障青年就业助力行动,为500位正在寻求就业的听障青年提供vivo无障碍科技产品和AI标注师职业技能培训,为残疾学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想看看是怎么操作的,对这个新技能很好奇。”饭饭表示很愿意尝试了解这一新的职业技能。

有息

听障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就业上,更多困境发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人沟通、应急沟通、理解音视频素材、感知环境音……

“他们只能通过读唇、观察对方的表情,或通过互相发微信来辅助沟通,但这样的沟通是不全面、不充分的,也会造成一些理解上的障碍。”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公泽忠表示。

“走访了很多家庭,倾听了很多故事。我们为听障人群做的产品设计就来自这些故事。”vivo副总裁、vivo全球AI研究院院长周围,在听基会、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与vivo联合完成的《vivo人文科技报告-听障关怀》的致辞中这样写道。

这段话的页首,一句“科技照亮美好未来”尤为显眼。

2021年12月2日,国际残疾人日前夕,vivo联合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了“声声有息公益计划”(下简称“声声有息”),从关注家有婴幼儿的听障家庭,到关注到听障人群就业的难题,试图通过洞察听障人群的需求、研发无障碍功能、开展公益赠机和帮扶等,来帮助听障人群提高生活质量。

《听障人群就业调研报告》与AI标注师职业技能培训,都是“声声有息”延伸出来的公益行动。项目还向听障人群捐赠含无障碍功能的手机、手表等智能设备,将帮助全国633位受益人“聆听世界”。

在社会倡导层面,vivo携手听基会、南方周末,基于听障人士真实生活拍摄了纪录片《无声的爱》和《无声的青春》,刻画听障家庭和青年的生活状态,试图引发更多社会公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与共鸣。

以有温度的科技支持和改善听障人群生活、工作,则是“声声有息”的核心理念。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线上接打电话是听力障碍用户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vivo信息无障碍团队成员应娟告诉媒体。

更何况,紧急情况发生时,听障人士也有拨打紧急电话、寻求他人帮助的需求。这些情况甚至关乎生命安全,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基于这项发现,无障碍通话功能应运而生:结合语音识别技术和语音合成技术,并将其应用于通话场景,实现实时语音内容文字化、文字内容语音化,让听障用户在接打语音电话和视频电话时也能顺畅交流。《vivo人文科技报告-听障关怀》中显示,无障碍通话功能的综合识别率高达90%以上。

在深圳就业的听障青年通过vivo无障碍通话功能与贵州的父母视频通话

此外,在文字转手语和手语转文字的研究中,vivo也取得了进展。周围表示:“vivo目前的算法已经可以识别1200个手语词汇,准确率在80%以上,已经达到汉语四级的理解水平,可以就基础的话题进行讨论。未来,vivo将努力覆盖汉语六级水平。同时,vivo的手语合成技术,目前已经覆盖了国家通用词典8000+的词汇,实现了文字到手语的顺畅翻译。”

新冠疫情下,人们在线下交流时纷纷以口罩覆面。依据口型判断说话内容的部分听障人士,也面临着无法线下双向交流的情形。“开会很麻烦,又没有翻译,”一位曾从事电商美工的听障人士说道,“(只能)设计师开完会,会议纪要给我,我再看。”

在多人交流的情况下,这样的体验变得更糟。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vivo把AI语音技术应用到了线下沟通场景,开发“vivo听说”功能,为用户在面对面交流中提供实时的语音和文字互译。目前“vivo听说”推出通用版开放给全社会,也支持非vivo的安卓手机用户下载使用,以此帮助到更多的人。

此外,“AI字幕”提升音视频体验、“声音识别”解决环境音感知需求……“声声有息”通过听障关怀科技产品,帮助更多听障人士弥合与数字世界间的鸿沟、享受同等的科技便利。

“不仅为听障人士提供帮助,也为有需要的健听用户服务。”看到这些功能设计,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秘书长杨骅评价,“这是我们一直希望向大家传递的无障碍之价值所在——每个人都是无障碍的受益人。”

带着“科技照亮美好未来”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声声有息”正在更好地满足饭饭、陈习苹、阿祥们的沟通需求,也正在帮助更多残障人士走向“无障征途”,奔赴美好生活。

点击查看《听障人群就业调研报告》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