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烟花自由”和硬核装备

浏阳的“硬核”进击。

责任编辑:戴春晨

春节将近,今年你的城市还“禁燃”吗?

连日来,烟花爆竹频频刷屏。

防控措施调整后的第一个假期恰逢元旦。人们需要一场仪式去释放,在狂欢中告别过去、拥抱未来,与这一企盼相契合的烟花爆竹成为首选。于是“小伙海河冰面放烟花,民警手持救生圈在后守护”等各种动人、搞笑的场面在短视频平台引发共情传播。

与此同时,“烟花爆竹禁燃令要不要松绑”的讨论也一并成为热门话题。

国内主要城市“禁燃”烟花爆竹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非典之后,烟花爆竹燃放“禁改限”,政策稍有松绑,2018年前后日益严格,走向“城区全面禁燃”。

“禁”与“放”之间的摇摆,牵动的不只是民众渴望“年味”的心,也影响着背后的烟花爆竹产业,特别是以烟花爆竹作为重点产业之一的城市——浏阳。

提起浏阳,大多数人在烟花之外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那首不知道“弯过了几道弯”的《浏阳河》。近几年,长沙餐饮“爆款”产品“笨萝卜浏阳菜馆”让浏阳蒸菜这块拼图嵌入浏阳城市形象中,刷新了网络和年轻人对浏阳的印象。

“一河诗画,满城烟花”与美食的组合,听起来似乎是“网红城市”的标配。但当烟火落幕,把光打过去,我们发现了一座“叛逆”的硬核之城。

湖南省浏阳市的烟花表演。 (新华社/图)

烟花之城,“禁燃”之后

2022年12月31日晚,天空下着小雨,浏阳天空剧院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撑着伞、披着雨衣,静候烟花秀的开幕。与他们一起等待的,还有屏幕前显示不同IP地址的网友。焰火、山水、音乐交融的场景得到现场观众的喝彩,也令网友羡慕着这座“烟花自由”的城市。

“自由”一词,点出了浏阳的特色:一是没有“禁燃令”,二则是指规模庞大的花炮产业。

截至2021年,浏阳市花炮产业从业人员有30多万,年产值261.5亿元,占全国内销比重超50%,占出口比重更是超过60%。

在浏阳市大瑶镇一花炮车间,工作人员打包制作好的花炮。(新华社/图)

从驱鬼迎神的原始目的,到辞旧迎新的喜庆符号,再到污染、危险的代名词,最后到幸福浪漫的象征。将烟花爆竹置于时代视角下,我们能够很清晰地描绘出一条花炮的产业曲线。曲线上的每一个拐点,都见证了浏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抉择。

根据目前可找到的数据,2014-2021年,浏阳市花炮产业总产值共出现三次下降,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外,其余两次均受到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

其中2016年是浏阳烟花产业多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受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一地接着一地出台了尺度不同的‘禁放令’”,“浏阳花炮产业的‘瘦身’悄然进行,起先是没有证照的作坊被关停,随后又有了对生产环境的明确要求,浏阳的花炮企业被控制在了近千家左右”。

而2019年的下降,除受全国大部分城市主城区“全面禁燃”影响外,更多是由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木吾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